匠心筑梦名师责任成就教育记齐鲁最美教
一走进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记者立即被校园里那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氛所吸引。段淑君正在上课。教室的黑板上写着“人生路上的小门”几个大字。她在引导着学生们写作,告诉他们遇到诸如此类的人生问题时,该如何去解决,在作文中该如何去表达。学生们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这些不同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段淑君,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一名语文教师,是专业技术三级的正高级教师,先后当选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临沂市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临沂市第十六届政协委员,今年当选为“齐鲁最美教师”。
据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的教师向记者介绍,段淑君的每一节课都丰富、自然、和谐,汇聚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的课程,哪个学生不愿意上呢?
不断探索,
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她善于启发、引导、鼓励,有的放矢。”
“她娓娓道来、触类旁通,让学生会心会意,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她就像高明的琴师,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要把难教的课文教成最容易的,即深入浅出;要把课堂语言精练到没有一句废话,即学会用学科语言;要把教学环节牢记在心里,即一堂课的思路一定要眉目清晰。这是她一路走来对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的追求。”
……
这是段淑君一路走来,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课前辩论会是段淑君课堂上的保留环节。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学生增强胆识、锻炼口才、提高应变能力的园地,也是她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段淑君认为,学问的精髓就在于且学且问且辩论里。段淑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字功底凝铸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每一节课。
年的秋天,段淑君刚参加高中语文教学时,就被语文组的孙春雨老师推荐到临沂市参加高中语文课堂大赛活动。初出茅庐的她还不懂赛课的多种含义,认真准备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就信心满怀地去上课了。没有紧张,没有害怕,从课文的感知到词语的品味到最后联系郯城当地特产银杏的开发,环节清晰自然,就这样满怀激情地上完了一堂课。教研员一听完她的课,就告诉她:“你的课很像郑晓龙老师的课,但又有点不像的地方,可能你是女老师,他是位男老师吧。”当时,她还不知道郑老师是谁,但听到这种评价,她心里美滋滋的,再加上语文组的老前辈官宗联总是这样夸她:“小段就是教学的料,天生的。”每当她听到这句话,心里就特满足,还不知道什么叫教学的她,感觉自己已经“会”教学了。
赛课回来,她就打听郑晓龙老师是谁,他在哪儿有公开课。当时郑晓龙还在临沂一中教学,段淑君有机会听了郑晓龙的许多课。在听《葛朗台》这一节课时,段淑君忽然发现:自己只是与郑晓龙老师的教学思路相同,她难以从郑晓龙老师那儿学到生活的经验与学识。作为语文教师,人生的经历特别重要,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深入解读离不开教师对人生的感悟。而郑晓龙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她难以企及。她当时天真地认为:“等熬到郑老师的年龄,我一定也能上出那么有滋有味的课。我与郑老师有十年的生活经验差距,这十年我应该等。”第二年,段淑君依然代表学校赛课,依然因为课堂的巧妙设计和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而取得了好成绩。她认为,生活阅历方面的经验需要慢慢熬制的同时也需要自己去创造。
段淑君想尽办法听本地名师的课,他们每个人的风格都值得琢磨。每听完他们的课,段淑君就试着把他们的一些好东西用在自己的课上。有时,上得还可以,有时又觉得很别扭,这可能就是个人风格不同导致的结果。但从这些教师的身上,她感到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如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文字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个性的文本解读等等。
杜甫有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强调要是写出自己的诗,必须向不同的人学习。但不同的人生阅历、生存境遇、自身学养、知识背景是学不来的。段淑君领悟到:“我不能看到某个名师在课堂上舞之蹈之,我就得去学跳舞。人家课前唱京剧,我就得学京剧。我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风格,要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路。”
“画眉鸟的鸣唱,最自然的就是山林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当画眉鸟被锁进金笼里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山林里的‘自在鸣’,你难道要向笼子里的鸟学鸣叫?”对课堂教学,段淑君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她个人的特质组织教学。
在福建,她在执教《故都的秋》时,根据她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喇叭花、秋草、信鸽、落蕊等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热情讨论让听课教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学生自由精彩的回答更让大家兴奋不已。课后她与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有的教师认为段淑君的课改很成功,但她也从听课的教师那里学习到很多的经验。从中,她领悟到:成功的课堂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思维潜力是无穷的,不要遏制学生的这些潜力,并把“不聪明”的评判随意给学生。
有了自己教学风格上的追求,段淑君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段淑君让学生走出课本,穿越历史,模拟历史人物对话情境。在这一对话活动中,教师只定位于引领者的角色,所有评判都交给学生来完成。段淑君充分发挥学生对课文的多元解读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在课堂上,段淑君除了分析人物成功的原因外,抓住了“和”的延伸,先是引出“和”的古字、古意,让学生大开眼界;接着引出北京奥运中“和”的展示,让学生回顾精彩瞬间。引导学生由“将相和”中的和睦扩大升华到和谐、和平等。最后的探究问题:“我们学过的《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和蔺相如同是门客,同是面对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这一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答案丰富多彩且引人深思,可见这个问题的延伸拓展非常深入而成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倦意。
有谁知道,段淑君为了这节课,精心准备了两个月。她阅读了大量有关廉颇、蔺相如的文章,还读了大量课堂设计和教育理论文章,吃饭睡觉全是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的影子,备课笔记一写就是一整本。在努力地探索中,段淑君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再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她先把书读“厚”,再达到“厚积薄发”的程度,最后凝结成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成功后的段淑君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我不能千锤百炼就为了一节课,我应该上好所有的课。”她反思自己的课堂,考虑得太多,想说的太多,哪一环节好似都是自己的强项。这时的她特别纠结,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可以,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她感觉自己停留在一个课堂教学发展的瓶颈口,进不去,出不来,憋闷得难受。
为了更好地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段淑君把高中不同版本的所有课文全装进她的脑袋,似乎压缩成一个小小的“芯片”。五册课本,她翻了无数遍,目的就是能够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深入浅出。有的课文,她设计多个版本的教学环节,以求她的课常教常新。在山东省特级教师说课答辩时,她抽到的课题是《诗经·氓》这首长诗。她在短短的30分钟准备时间里,又在原来准备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导语与整个的课堂环节,与原来大相径庭,但她自己特别满意,因为时间不同、对象不同、心情不同,备课的思维应该也不同。她很自信地脱稿说完她的课堂设计。
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她又重新编排了教材中的作文课程内容,让作文教学像阅读教学一样序列化明显,目标明确。她改变了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提升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水平。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正是这份执着,这份认真与“狠”劲,使段淑君的教学走上了自己的路。她的教学和自己的个人风格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简洁”“高效”“外延宽广”的教学风格。
段淑君的独创教学阶段可以用郑板桥的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来形容。段淑君在这句诗中找到了共鸣:“我好似脱离了盲从、跟风,有了一点根底,超越了为生计而奔波的种种浮躁,能够沉下心来,独创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加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时,段淑君利用课前20分钟的时间把已经准备好的《我有一个梦想》备课重新推翻,根据艺术生的特点,设计了新的教学思路。这堂课,让学生们欣喜不已,他们很少如此投入地学习一篇文章。这次评选,让段淑君获得了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第一名的好成绩。
段淑君总是尝试着做这样的事:她一步步剥离旧的教学方式和思考方式,保留创新心态和努力的样子,建成了今天自己专业方面的高楼大厦。耕耘之余,收获肯定,段淑君获得“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今年又被光荣地评为“齐鲁最美教师”。
倾心相伴,
做学生信任的老师
段淑君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亲切、幽默,她已然是众多学生心里的一盏明灯。段淑君始终认为:老师的爱,是学生心灵永恒的支点和动力;有爱、有恒心,才会有事业的成功。
评价段淑君,她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她不会拿成绩去看别人,她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样的。”
“高中三年有你我们真的很知足。”
“无论我们犯什么样的错误,第二天她还是会给我们好好地上课,她的心里很疼我们。”
“她像妈妈一样、像亲人一样,最孤独的时候、内心最软弱的时候最想找她去倾诉。”
……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靓丽、敏感自尊、多愁善感的年纪,像花儿一样美丽,又如花儿一样脆弱。段淑君与学生们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学生取得成绩,她就给予勉励祝贺;学生成绩不如意,她就指导学生自我调节。
段淑君说,年轻的时候,她总是主动找学生沟通心理,随着阅历与经验的增长,变成了学生络绎不绝地找她谈心。有时这个学生还没哭完,另一个学生推门接着哭:“老师我睡不着。”“老师我学习压力太大了。”“老师我失恋了。”“老师我与家长吵架了。”“老师物理太难了。”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段淑君说她必须快速判断,准确组织语言给予安慰,为他们指点迷津,与他们共情理解。因为,她的反应直接决定着学生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在初中老师的眼中省心、懂事、坚强,说我就是典型的学霸。其实我很脆弱,我感到压力、感到厌倦、感到孤独、感到绝望,我也需要关心,需要理解,需要释放。有时走在楼梯上,恨不得一闭眼跳下楼去,一了百了。”这个学生的倾诉,让段淑君感到震惊。是啊,当我们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后进学生身上,用在了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上,却往往忽略了绩优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实,在他们成绩好的光环下也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