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啥澎湃在线
原创:常莹
▼
电影《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的故事,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
当皇帝颁布法令要求每家出一名男性为国家服兵役,无长兄的花木兰毅然代替生病的父亲应征入伍,并女扮男装。她的军旅生涯如同史诗一般,她蜕变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战士,也获得了报效祖国的荣耀与家人的尊重。
千百年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
关于花木兰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影视作品也不断被搬上荧屏。
近日,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正式曝光,瞬间在网络上形成霸屏之势。
额上一抹黄,两颊苹果红,眉间三个点,如此浓烈的色彩反差引发网友热议。
看到了刘亦菲饰演的木兰妆容,网友纷纷调侃,评论和恶搞图片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甚至还有人调侃像画了个华为的logo在额头上。
今天,带你回到古代时尚圈,认识一下古代的美妆博主,一个不一样的花木兰。
提到木兰化妆,首先想到的就是《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句话说的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建功归来,穿上自己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的景象。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花木兰》的妆符合历史吗?
其实,电影中刘亦菲的妆就是当时的网红妆—额黄妆。
额黄,顾名思义,额头上的黄色,即用黄色的染料或贴纸在额头上进行点缀。额黄可以是最为简易的圆点,也可以是复杂些的图形。
额黄,有时候也会被用写作鹅黄、花黄等。
在诗词歌赋中会看到额黄二字,诗人们常用额黄来形容女性,抒发自己的情感。
额黄配上长裙拖地,大袖翩翩、珠钗等装饰性物品更能突出女性的柔美,深受当时女性的喜爱。
额黄妆是如何成为当时的网红妆呢?
有学者分析说,额黄妆其实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渐渐进入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环境下,绘画、雕塑作品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思想符合了女性对于男女平等观念的追求,因此大量女子信佛拜佛,女子妆容受到了影响。
女子额黄的位置和佛像中七大脉轮的眉间轮的位置是一样的,这个位置是在眉心往上移额头的位置。
额黄不仅在妆容上使女子更娇艳柔美,同时寓意着具有洞察力和智慧,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遥相呼应。
梁简文帝萧纲有诗: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说的就是南北朝贴花黄的爱美女子。
额黄妆流行了几百年,不仅在魏晋南北朝,直到元代,额头上“做文章”的妆容一直都盛行。
目前广为人知的额黄、花黄的起源是从寿阳公主的“落梅妆”发展出来的: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恰巧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后来被竞相模仿传播开来。
电影《花木兰》的剧照中,演员刘亦菲被网友笑称华为logo的额头妆容上的红色花纹,也正是梅花的形状。
这种图案叫做花钿。
花钿也称花子或媚子,即女性眉心处的各种图案。花钿有金箔、纸、鱼鳃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材质,颜色有红、绿、黄等。
近日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关于唐朝女性的妆容表现也相对贴合历史。
其实,现代女性的化妆方式古代的爱美女子们千年前就玩过了。
粉底、画眉、涂口红在当时称之为铅粉、黛眉、唇脂。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妆容没有一丝审美认同还有一点点想笑?
由于生活环境、思想状态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在审美上与古代女子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但是,人对美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
古有花黄胭脂,今有眼影腮红。从古至今,风尚在变,潮流在变,女性对面部妆容色彩上的探索,本质上并没有变。
即使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木兰身上多了些坚韧、硬朗的男性标签,但是木兰妆容中所流露的女性美,依然独具魅力,夺人眼球。
所以,其实在那个时代,贴了花黄的花木兰行走在潮流的最前端,是个时尚icon。
这张图,现在的你看懂了吗?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
文字:常莹
图片: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王远方孙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