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你只是生错了时代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
关于贾宝玉,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如此评判道。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贾宝玉?怎么《红楼梦》其他人都有人评论,唯一的主人公却没人评论?
或许就像知乎答主雪泥鸿爪所说的:因为宝玉太难评价了。
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的不肖子孙;
有人说他是一个混世魔王;
有人说他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白马王子;
有人说他软弱无力,缺乏责任感,没有担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贾宝玉。
古往今来,关于贾宝玉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01
顽劣异常,不喜读书?
《红楼梦》第三回中说:“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內帏厮混,外祖父又溺爱,无人敢管。”
自此,贾宝玉便在读者心中落下个不喜读书的“恶名”。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同样是第三回,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他给黛玉取了一个表字:颦颦。
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甚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
人人都说贾宝玉“不喜读书”,但一个能说出“颦颦”典故的人,任谁也很难相信他对读书没有热爱?
如果你细细考究就会发现,贾宝玉只是“不喜”读一些以考取功名为动力的四书五经,而不是诗词歌赋、名句佳话。
而这正是他与父亲贾政的矛盾所在。
《红楼梦》第九回,贾政第一次出场,是以训子的形象出现的。
当听到贾宝玉的跟班李贵说,宝玉已经读到第三本诗经了,贾政怒斥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是的,在父亲贾政的眼里,“四书”才是“学问文章”,其他的一概只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究其原因,要从当时的科考制度说起。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应试考生只能按八股文体做文章,而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即《四书》、《五经》。
也就是说,只有把《四书》讲明背熟,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
很显然,宝玉并不想走这条路。
他不喜读以《四书》为主的“学问文章”,不愿走被认为是“男儿事业”的科举考试。
而在当时那个时代,哪怕宝玉再顽劣,再散漫,再得宠,他也撼动不了八股文的根基,他也改变不了苦读四书的文风。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那个崇尚四书五经的年代,反其道而行之,用对贾母和贾政的叛逆,来表达与封建社会主义的对立。
02
内帏厮混,见了女子便清爽?
有人说贾宝玉是个渣男,喜欢林黛玉,又惦记着薛宝钗,还和丫鬟打情骂俏的,但如果你的眼里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情情爱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看懂这本书。
平心而论,贾宝玉的确偏爱女子,不然也不会说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话。
大概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贾宝玉的一生都和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对贾宝玉抓周的描写:“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抓那些脂粉钗环抓来。”
果然,长大后的贾宝玉,钟情脂粉钗环,整天在女儿堆里厮混。
他是大观园里的护花使者,不管是小姐还是丫鬟,他都细心呵护,关怀备至。
平儿遭到贾琏和王熙凤的打骂,他先安慰了平儿,接着给平儿找上好的脂粉,给平儿理妆;
香菱和豆官们笑闹,“半条裙子都污湿了”,贾宝玉忙去找袭人拿裙子来,叫香菱换上;
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送给贾环,还诬陷是玉钏儿偷了去,闹到上层,宝玉拦下了罪名,替彩云解了围;
龄官在地上画“蔷”时,落下一阵雨来,贾宝玉心疼龄官,让她不用写了,却忘记了自己衣服都被淋湿了……
贾宝玉对“女儿”有一种天生的怜爱,但这并不是花心,也不是滥情,而是对“男尊女卑”的无视,对女性地位的尊重。
要知道在清朝,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特别严重,官宦和富商皆以奢靡为荣,追求奴婢越多越好,穷苦人家为了活下来,会把女孩卖给他们做丫头。
“一般几两银子就行,上品的才卖十两——极高的也不过三十两之数。”
而且,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女子唯夫命是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夫纲,女性根本一点地位也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意识里,贾宝玉的“男女平等”观念是一种特别超前的思想,他并没有遵从传统的世俗约束,只是把女子当成奴婢看待,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尊重她们,呵护他们。
他是封建旧社会的一股清流,从根本上动摇了男权社会的思想主张。
03
乐极悲生,万境归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大概意思就是悲凉的雾气已经遍布于表面的繁华,然而能呼吸,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只有宝玉一个人。
虽然宝玉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但他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都知道大结局,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了。
于是有读者评判道:贾宝玉太懦弱,不肯面对现实,不敢奋力抗争,他只会逃避。
他的懦弱体现在很多方面:
晴雯被赶,宝玉是在场的,可他却不敢向王夫人求情,眼睁睁看着她被赶走;
在贾府没落之际,他竟然对林黛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俩的”;
故事的最后,他与薛宝钗成亲,考取了功名,并了却了尘缘……
是啊,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做彻底决裂,他也不敢和封建家长发生正面冲突,他只会也只能消极对抗这一切。
不过,我们如果把贾宝玉放在清朝那样一个大环境去分析,就明白为什么贾宝玉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贾宝玉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多情的,是温柔的,是富有诗意的,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见证美好的人或事儿被摧毁,自己也被人误解甚至痛恨。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找不到拯救贾府的道路,他也肩负不了这一重担,他只能“悬崖撒手”,由他去吧。
地主阶级的灭亡势不可挡,又何必要千万百计挽回已成定局的颓势?
要恨,只能恨他生错了时代。
04
说不尽的《红楼梦》,谈不完的贾宝玉。
我想,曹雪芹对贾宝玉的偏爱,不仅仅是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在于门庭破落那浓得化不开的悲剧色彩。
也许,只有这样的极喜极悲,从优越到潦倒的落差,才更能体现作者的用意。
是的,《红楼梦》并不是一个人命运的兴衰,而是无数封建家族,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兴衰史。
而反抗一个时代的这份重担,就这样落在了贾宝玉的身上。
虽然他的反抗是很微弱的,甚至是无用的。
但反抗就是反抗,总有一天,它会被明白的。
贾宝玉,你只是生错了时代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