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隋唐西域女性的妆容特征是什么由单一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文化的发展是不同的,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上。

西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然也有自己的特色。

除了中原和西域的不同,西域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西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的交融,西域的美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西域的女人在打扮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开放和多样性。

研究西域妇女的服饰,不仅是为了讨论服饰,更是为了展现当时的审美。

这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从西域女人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域的发展。

一、论西域妇女化妆的内涵

西域之所以能走到世人的视线,是因为张骞在汉朝时的西域,开辟了一条与世界相连的丝绸之路,许多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和认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是中欧之间的交流,更是对整个西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1、西域妇女面部化妆特征浅析

最直观的就是文化的交流,就像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的服饰和妆容都被带到了西域,所以西域的女人在化妆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从简单的妆容,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妆容,在中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之前,西域的女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容貌和妆容,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细节。

但是,在中原的影响下,西域的女人们也学会了不少中原的妆容,比如美容、妆容、涂黄色、涂鹅黄,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越来越精致。

1)、底妆特征

在西域,汉唐时期,基本有两种基本的妆容,一种是白的,一种是红色的。其中,白色是最接近于现代流行的淡妆,而红粉妆,就是类似于腮红和侧影的妆容。

《说文解字》中有一句话:“粉,白,从米,分音。”由此可见,在上古时代,面粉是由大米制作而成,西域也有一种叫做“铅粉”的东西。

根据考古发现,尼雅的东汉陵寝中有一种用铅粉制作的化妆品,因此可以推测出,中国最早的一种化妆品中含有铅。

比起普通的米粉,铅粉更适合肌肤,颜色和光泽也要比米粉好得多,所以,铅粉是西域女性最喜欢的化妆品。

2),画眉的特征

眉毛是一种非常有识别力的部位,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而“弯弯的柳叶眉”更是中国女性最喜欢的一种。

与中原的女人相比,西域女人的五官要丰满得多,五官也要多一些。

不过,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西域的女人们也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细细的眉毛。

不过这种新的审美观也改变了西域女人的容貌,所以在许多的典籍和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关于西域女人的画像。

据考古发掘,在西域,女性的眉笔和眉石都是用来绘制眉毛的,而眉笔则是用一种圆锥形的笔尖,上面涂着颜料。

而眉石则是一种储藏颜料的器具,因此在古代,西域的眉笔和眉石要搭配在一起,与现在的眉粉有异曲同工之妙。

3)唇部特征

唇膏就是用口红涂抹在嘴唇上,让嘴唇看上去更加的丰满,更加的红润,而与口红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谓的花钿,就是古人在额头上画出来的,有桃花、梅花、心形等等。

在妆容的时候,她的唇膏是用红色的胭脂做的,而簪子则是用翠鸟的羽毛做的胭脂,用这种胭脂做的簪子就是绿色的,所以叫翡翠。

2、西域妇女在发式上的特征

一张完美的妆容,不仅要化好妆,还要注意发型的搭配,在古代,人们对发型的选择也比较重视。

中国有一句古语,“人发肤,人之父母”,所以在古代是不能随便剪发的,所以古人大都留着齐腰的长发,于是发型也就千奇百怪了。

1)、发型特征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扎头发,中国人的手艺很好,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式。

《梁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国中妇人,衣裘袴。”

那时的西域妇女特别喜爱“双辫”,即把头发分成两半,在耳朵后面扎两根辫子,这种发型既方便,又好看,因此很流行。

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发式,就是将自己的头发分成两个不同的小辫子,然后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子,这在现代还是很受欢迎的。

2)发型特征

前面说过,古代人不会乱剪头发,但是也有例外,这是中原的传统观念,在中原很流行。

不过,西域女人并没有被中原的文化所束缚,因此在西方女性的发型上也是很普遍的事情。

《晋书》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龟兹人的头发,都是垂下的。”龟兹地区的男人和女人都喜欢剪头发,很显然,西域的女人并没有将中原的服饰文化融入到她们的身体之中。

3)束发式的特征

束发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在西方古代,人们普遍采用的是束发,将头发束在脑后,再用一根绳索将头发束成一条直线,让它自然地垂下来。

《汉书》中亦有记载:「单于以酒赠汉……后陵、律,以牛为劳汉使,博饮,胡服锥结。」

从这篇文章可知,本文所述的“锥”即“束发”,在古代并不叫“束发”,而代之以“锥”,即“把头发在脑后打一个结”。

由此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中原与西域的文明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而在中原,中原也是如此。

3、西域妇女的发式特征分析

与上面提到的发髻相比,发髻是比较复杂的,可以通过头发的方式来看。

上面提到的这些发型,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是梳头发需要梳、梳、盘、绾等各种技巧,再加上工具的辅助。

1)、高发髻的特征

高髻,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高高盘起,大概在头顶的正上方,这种发式可以让人显得更加的优雅,也是一些有地位的女人最喜欢的发型。

按照典籍上的说法,这个髻有很多种,比如峨眉、螺髻、回鹘髻、惊鹄髻、半翻髻等等。

这种发型在中原很流行,在汉唐的时候也很流行,尤其是在西域,更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垂发式的特征

高髻代表着尊贵,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飘逸的秀发,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发髻,比起高髻,这种发髻更适合的人更多,也更容易亲近。

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古代的西域女人有两种发型,一种是全部的长发。

头发在这里盘旋,形成一个锥形,让它的头发披散下来,这样就不会给人一种高高的感觉。

另一种是双海盗,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头发一分为二,向两边分开,而发髻的主体则是垂在两边的耳边或者面颊上。

这个发髻之所以被称为垂发式,是因为这个发髻并不是高高束起,而是一种可以让头发自然垂下的发式,让人看起来更加的优雅和随意。

由此可见,在古代,西域女性的妆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丝路将中原和西域连接起来的。

西域的女人,虽然从中原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的化妆术,但是从这些出土的东西来看,西域的女人身上,依然有很大的西域特色。

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却没有对西域的文化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两个文明的融合,一个是相互影响,一个是相互促进,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

参考资料:《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