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的流程及说法
说起婚礼,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有的经历过,有的参加过,尤其是现在的婚礼各式各样,每对新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时刻。相比于现在多元化的婚礼,古时的婚礼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流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商朝以前历史的传记《通鉴外纪》有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关于上古神话或三皇五帝等版本多样,《外纪》中太昊为伏羲氏)。
喜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时婚制已出现固定流程的雏形,承启上古至夏商,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长岁月中以上古婚制为骨架,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三书六礼。
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
三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纳征)、请期、亲迎(迎亲);
古代婚礼常常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形容,说的就是大多数男女婚前都不曾见面,只是从媒人口中得知对方人的怎么样,家境怎么样,人品如何;由于古时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双方家境一般差异不大;但有时选媒人很重要,首先媒人的审美得正常,再者媒人人品也得过关;所以有人说古时年轻未婚男女最好不要得罪媒人,不然碰到一个睚眦必报、小心眼的媒人,这辈子估计已经凉一半了。
下面咱们来说说三书六礼:
纳采首先是纳采,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约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所以说这个流程是相互的,从这就可以看出古今父母皆爱子,男女双方皆有意才可以;像一些强娶强嫁,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因为不论古今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伟大无私的。
接着就是问名,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生辰八字。这是纳采通过后的流程,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这点其实很不好,吉兆固然是好;万一是凶兆男女双方又均有意,这就成了棒打鸳鸯了。
接下来是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到女家庚帖后,男家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男家会将聘书交于女家,表明婚事已初步议定。
下面是纳征,就是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取谐音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带着聘书、礼书并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即六亲皆全、儿孙满堂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当然女家也要回礼。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订立。(聘书有时在纳吉是交于女家,有时也随礼书在纳征是交于女家。)
然后是请期,即是“择吉日”,选黄道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迎亲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明代婚礼最后就是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一对幸福的新人就是一家人了。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婚礼已经样式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古婚的影子,尤其是现在的拜堂、回门。不过要说明的是拜堂、回门并不属于六礼,据考是自宋朝时流行下来的。
百年好合在这里,祝愿已经结婚的朋友幸福美满,祝愿未婚的朋友可以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正确的另一半,早日步入婚姻的殿堂。
ps:哭嫁,古时候女孩出嫁时会放声大哭,这是因为由于古时的交通问题,回娘家很不方便,有的甚至嫁出去后一辈子都没有再回去过;而有条件回娘家的,也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才可以。
早生贵子上头,当然说的不是现在喝多了上头,而是说古时女子许嫁之后,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
“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其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