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vs美感家用MPV的魔咒与破局
FamilyMPV,SpaceVSStyle
命运的转向,比最灵敏的赛车更迅捷。
时代的车轮,比最雄壮的重卡更有力。
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在中国实行。年起,三孩政策也迅速放开,中国核心家庭的典型结构,即将从“三口之家”变成“五口之家”。甚至为了方便带孩子,老人也更多地参与其中,这个家庭更多地呈现出“七口”的形态。
图1随之而来的“二孩/三孩经济”,自然是很多行业的新机遇。汽车行业有那么一个车型类别,似乎很契合“二孩/三孩经济”的需求,但在市场上又总是那么不温不火,它就是
家用MPV。
幻梦:火热与冰凉
Dream:blueorredocean
理所当然,汽车行业的新机遇就是市场对家用MPV的呼唤。
图2当五菱宏光和宝骏们难以满足挑剔的消费者,比亚迪宋MAX、别克GL6、吉利嘉际、广汽传祺M6、宝骏RM-5、大通G50、荣威iMAX8,还有定位高端家用的大众威然、丰田塞纳,再加上原本就宜家宜商的奥德赛……家用MPV们纷纷来到舞台中央。
图3:来势汹汹的家用MPV然而,这些抢占蓝海的“二孩/三孩快乐车”,却并没能把蓝海撑成红海。上述的多数入局者,销量都不尽如人意,宝骏RM-5叫好不叫座,市场表现远不及略显疲态的族兄宏光和;相对畅销的宋MAX和嘉际之类,在MPV大类里也不算趋之若鹜,与轿车和SUV一比,就更显得小众了。
图4:宝骏RM-5最引人深思的数字: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8万辆,同比下降7.4%。其中轿车类全年累计销量.4万辆,同比下降9.1%;SUV类全年累计销量.2万辆,同比下降3.6%;MPV类全年累计销量.2万辆,同比下降18.2%。(数据来源:车矩阵)
其实,家用MPV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已非一日,除了经济大势、大车不好开之类的原因外,它们常被用户抱怨的槽点就是:不好看。
图5确实,如果说商务MPV可以凭借“高冷霸气”的气质碾压收获拥趸,神车MPV可以凭借“便宜能装”的空间性价比吸引用户,那家用MPV夹在中间不尴不尬,面对越来越运动时尚的家轿,确实有些相形见绌。
图6造型不够有吸引力,是家用MPV的原罪吗?
缘起:初代移动生活空间
Beginning:mobilelivingspace
年,克莱斯勒将厢式车的空间形态与乘用车的底盘结合到一起,推出了两款“厢式旅行车”PlymouthVoyager(捷龙)和DodgeCaravan,让大家庭的舒适旅行成为了可能。这类车型被克莱斯勒命名为MPV——请注意,这个MPV的全称是MiniPassengerVan,小型乘用厢式车。
图7我们知道,厢式车(Van)是一类封闭式货车,像是四个轮子上的长方盒子。它可以装载那些不宜露天的货物,也可以运输多名乘客,具有很强的拓展潜力。作为早期厢式车的杰出代表,大众T1就因其巨大的空间弹性,而成为二战后大量欧美家庭的忠实伙伴:既能带全家出游露营,也能运载货物维持生计。
图8唯一的问题是,厢式车使用的卡车底盘,其舒适性实在不敢恭维,而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舒适性又是难以割舍的需求。因此,将轿车底盘结合到厢式车上,成为了众望所归的选择。听着有点耳熟吗?是不是想起了SUV的诞生?
但这并非MPV的唯一起源。美式MPV注重的是多人大空间乘坐,而欧洲人则在空间灵活性上有更多想法。年的雷诺Espace就是这样一款车型,它通过平坦的地板和更丰富的空间变化,成为第一款真正被称为“Multi-PurposeVehicle”(多用途汽车,这个名字也是当下MPV被承认的含义)的车型。
图9说句题外话,这款车型其实也来自克莱斯勒旗下品牌Matra在70年代后期夭折的Supervan项目。
图10发展到今日,当代的MPV也没有脱离“美式大空间”和“欧式灵活性”两大主题,也正是这两大主题及其背后的“乘客优先”逻辑,让MPV有了存在的意义,也有了先天的软肋。
错付:宜其室家,再难貌美如花
Dilemma:designlimitations
其实,“多用途汽车”本身就是个有趣的词。生物学中的细胞分化理论认为:细胞的全能性与分化程度是负相关的,分化程度越深,全能性就越弱。汽车是否也是这样呢?
作为马车的替代品,早期的汽车本就是多功能、多用途的:既可以“快速”奔跑,享受驾驶乐趣,也可以翻山越岭,拓展行动范围;既可以作为基础的运输工具,也可以成为简单的生活空间。
图11:福特T型车的若干种可能性但后期随着汽车的分化,基于特殊需求强化一部分特性时,其全能性也在逐渐减弱:为了舒适乘坐调软悬架,引入承载式车身,车辆通过性自然会下降;为了通过性抬高离地间隙,采用低速分时四驱系统,车辆的赛道性能自然会受影响;为了赛道性能降低加宽车身,置入大马力发动机,内部空间和舒适性显然就无法指望了。
图12今日的汽车形态,已衍生出了太多可能
在MPV出现之前,厢式车和越野车也可以承担“家庭出行”的任务。MPV在此基础上突出了空间属性,强化了内部空间充裕舒适和灵活自由两个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让四到六个人在车里自在生活”。如上所述,这个目标指向“大空间”和“灵活便利”两个分支,而这两个分支都需要足够的座舱高度。
图13(自制)所以我们看到,标准的MPV或厢式车,为了同时满足车内空间、灵活性和登车便利性的需求,常常会有近于SUV的总高度和近于三厢轿车的离地间隙,因此整个车体难免显得偏厚。除此之外,也是为了将长度方向的空间尽可能利用好,
图14MPV/厢式车,总是如此突出正如我们所知,汽车的主流审美主题离不开“动感”,21世纪以来,对“跑车式运动感”的追求更是愈发强烈。从比例上来说,家用轿车(甚至SUV)可以抛弃一部分内部空间去降低车高、采用溜背,以追寻动感(用户可以接受为了“帅”一些而损失一部分空间),但MPV实在难以抛弃这个“乘客至上”、“空间为王”的固有属性。
图15(自制)相比商务MPV,家用MPV另有一份尴尬。
以场景而论,商务MPV的竞争者是豪华轿车,这个领域讲究的是霸气,高一些、厚一些反倒有更强的气场和身份感。
图16丰田埃尔法的身价远不及劳斯莱斯幻影,但车高上的优势让它在气场上并不弱于对方
但家用MPV要在家庭市场这个讲求动感优雅的领域,身材高大的MPV相比三厢轿车和旅行车,难免有些狼狈。可是如果削足适履,尽力追求动感而丢了空间的优势,更会得不偿失。
图17即便是同门兄弟,三厢的博瑞也明显比MPV嘉际更优雅
像Van就难以好看,像轿车就难以舒适。“戴上金箍就不能拥抱你,放下金箍却不能保护你”,这个死结似乎无法解开?
也不是,只要你接受某种妥协。
中国市场的商务MPV一直稳定发展,GL8和埃尔法都是各自级别的爆款;但家庭MPV持续失位,其市场很大程度上被SUV替代了:看着顺眼,坐着也不那么难受,再加上中国人身材没那么大,对空间灵活性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提供接近MPV的空间,为什么不买帅气一些的SUV呢?别忘了,在SUV领域里,高和厚也是威武气质的加分项。
图18作为奶爸爆款车,理想ONE完全可以看作一辆六座MPV,其后继者L7~L9也延续了这种家庭定位
多情却被无情恼,家用MPV的造型,确实“没救”了吗?
新的机会,已经在路上了。
重圆:画眉深浅入时无
Coming:autonomousera
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汽车造型的趋势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曾论述过这一点。具体而言,电动车的车身会因电池布置而整体偏厚,进而影响整个审美趋势,让汽车造型从“唯扁平论”中解放出来,这对车身较厚的MPV无疑是个好消息。
图19另一方面,由于人工驾驶的必须和智舱技术的落后,传统MPV的灵活性所创造的价值,其实相对有限:只有后排可以短时间把座椅旋转过去,支起小桌板吃个饭;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使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开车,强大的智能座舱技术又使用户在车内有更多的活动潜力,这意味着未来的智能汽车,从能力和需求上都可能更接近MPV。
图20以意柯那Nucleus概念车的座舱为例,多种空间布置的组合正是得益于高水平的自动驾驶能力,而智舱能力又使更好的车内智能生活、车内外沟通成为可能。
图21展望将来,不管是否体现为我们习惯的MPV形式,智能汽车一定会带有更强的MPV属性。新时代的家用移动空间,也必将逐渐洗脱“鸡肋”和“不好看”的名号,回归汽车本质的全能性,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移动生活体验。
图22图源:
图1:百度百科
图2:pcauto
图3:汽车之家
图4、6、7、9-18:wheelsage
图5:汽车之家
图8:百家号:企鹅大叔遛车
*本文为ICONA发表的设计观点分享,文章不含任何商业目的,其引用的图片、LOGO、车型名称和品牌均属各自法定著作权所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ICONA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ICONA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后台留言,获取相关转载须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