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甄嬛们是怎么化妆的

常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嫔妃们各有各的美丽。与戏里一样,古代嫔妃选拔除了考量家世、背景、政治因素外,其次就看容貌了。因此,抛开天生丽质的特例,大多数贵族女子非常注重妆点和修饰。

那么,她们会使用哪些化妆品呢?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显学篇》,可见,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古代的化妆品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制成。

底妆

在古代,“在脸上搽粉”被称为“傅粉”。

古代香粉是以白米、粟米为原料,再加上各种香料而成。由于米本身含有一定的黏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的铅粉。铅粉不似米粉容易变质,而且脱水处理后细腻润白,深受女性喜爱。

含铅的香粉制作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贵族女性为了“一白遮百丑”,甚至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来达到白里透红的效果。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高达百万两。

眉妆

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彩妆

在中国,胭脂诞生于商朝,是古代的口红。其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

除花朵“红蓝”外,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也可以作为制作胭脂的原料。

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以上三种基础的化妆品类型,在漫长的历史中迭代改良并延续至今,而古代特有的配饰妆特技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传承,但仍在现代社会中极为罕见。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被称为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贴花钿在唐朝最为盛行,当时做花钿的材料非常丰富,有用金箔裁剪而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正如宋人陶谷所著《青异录》所述“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鎏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如今,我们卸妆时,会使用卸妆膏、卸妆油。在没有这些化学制品的古代,古人也有自己的“卸妆神器”——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其中“潘”就是温热的米汁。

而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这个澡豆在古代可以说是全能产品,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一切油污都能搞定!

从左到右:澡豆、米粉、胭脂、石黛、唇脂

据说慈禧太后每天都要花上好几个时辰来打扮自己,曾经说过“一个女人没有心肠打扮自己,那她还活个什么劲儿。”古代贵族阶层的“甄嬛们”分外注重仪容,与现代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6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