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哲理诗词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

时光的信笺上,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有阳光的窗,有花赏,有书读,便是美好的人生,既便粗茶淡饭,也必须让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七首哲理诗词。1.《小桧》北宋·韩琦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赏析:作者托物咏怀,借咏桧柏来表明个人的坚贞志向。作者之所以将“小桧”移栽到窗前,并不是为了观赏。“养成隆栋亦非难”一句,透露出作者对“小桧”的期许,因为它长成参天的栋梁之才亦非难事。但是作者更看重的是它岁寒不凋的品格,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画眉鸟》北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赏析:诗人通过画眉鸟在山林中和鸟笼中两种不同鸣叫的对比,抒写了个人摆脱名利枷锁,回归自然的深意。诗人托物寓情,以读书人的境遇为意象所指的深层含义。“金笼”固然是一种安闲、舒适的生活,但是一旦被锁入其中,生活形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丧失自由的代价是再也不能唱出那种顺乎天性的“自在啼”了。3.《戏答元珍》北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赏析: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但是作者的情绪并未就此消极下去,他转而回忆起当初在洛阳时的美好时光。作者曾任职洛阳推官,见识过牡丹盛开的美景,在作者的眼中,繁华已经成为记忆中永存的美好时光,那么此处晚开的野花也就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嗟叹之处了。通过盛衰之间的对比,作者完成了自我的救赎。4.《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赏析: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线索解释表象背后的客观真实,这种思维方法体现出作者哲学思辨的深度。视角上由近景转移到远景,虚实之间的转换自然真切,产生了回味无穷的意蕴。实际上,不单单是此句,诸如“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都蕴含着哲理意味,使得梅尧臣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哲理的意境化的特征。5.《题花山寺壁》北宋·苏舜钦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赏析:作者本来是为了寻访繁花、观赏游览的目的来到花山寺的,但是目之所及只有“草纵横”,他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中国古人讲求“循名责实”,但是这花山寺却是有名无实,作者借此讽刺朝政,表明自己的心迹,论述了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问题。此诗借用“繁英”比况忠臣贤良,以杂草丛生象征当时污浊的朝政。6.《冰》北宋·李觏水性本来弱,渐寒成此坚。东风有时到,几日是残年。赏析:“柔”是水的本质,“坚”则是因为外界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形态变化。形态的变化并不意味本质发生转变,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水就又恢复了“柔弱”的本质。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物质形态变化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用来比喻朝政的变化。“水”在这里指代奸佞之臣,他们的本质是“柔弱”的、不堪一击的,他们之所以现在能够成为垄断朝廷的强大势力,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他们的形态,他们在改革力量的攻击下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一时间难以除去。7.《琴诗》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赏析:苏轼表面上是在回答琴声自何处而来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阐发艺术美产生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琴为客体,它是演奏者思想、技艺外化的工具,但它本身并不产生美妙的旋律,需要人的弹奏。演奏者作为表演的主体也需要借助于琴这样的工具,才能表达内心的想法。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各种元素相辅相成,事物才能得以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