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及第落第诗最真实最动情最虐心的
北宋“神童”汪洙所作的《神童诗·四喜》,将“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归纳为人生“四喜”。可人生总是有喜有悲,悲喜交集,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则将“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归纳为人生“四悲”。
值得注意的是,汪洙和洪迈分别将科举考试的“及第”、“落第”纳入“四喜”、“四悲”中。由此可见,科举制对当时人们前途命运的影响之深。那么,有关科举考试,都有哪些著名的诗歌作品呢?
举子试前多“行卷”
唐代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考生的名次,谓之“通榜”。因此,应试举人为增加考中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书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唐代诗人朱庆馀应试前在长安城偶遇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便抓住机会“行卷”成功。张籍回去后读了朱庆馀的诗文十分欣赏,便大家揄扬,朱庆馀立马名声大振。可是,朱庆馀在等待中却心怀忐忑,不知能否得到张籍的赏识和推荐,便写了一首诗呈送给张籍: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这首诗将自己比作新娘子,洞房花烛后的次日早晨,即将拜见公婆前,梳妆打扮后羞涩地问新郎,看她的打扮是否合时宜。其实,他是想问张籍,读了他呈上的诗文后是否满意和欣赏。于是,张籍便以相同的手法作诗酬答: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越女的美,曾让李白十分痴迷。张籍说朱庆馀就像镜湖中的新妆越女,明知自己美丽却还有些不敢相信。接着又说越女的细绢还没有织成,已经成了世间珍品,她的一曲菱歌就能匹敌万金。张籍通过这首诗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称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后来,朱庆馀果然金榜高中。
金榜题名喜欲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窗苦读满含艰辛,金榜题名的喜悦可想而知。于是,就有许多及第者以诗表达当时的心情。其中,人称“郊寒岛瘦”、“苦吟诗人”孟郊的及第诗最为著名: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唐代,“及第”又称为“登科”、“登龙门”等等。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往昔的困顿局促都不值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就放飞心情吧。在称心如意的春风中策马疾驰,只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美景和鲜花。”
屡试不中的孟郊一朝登科,不仅写出了广为传颂的好诗,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还为后人创造出“走马观花”、“春风得意”两个常用成语,足证他的才华横溢、实至名归。
名落孙山愧难当
上文提到的孟郊及第后春风得意,可他前两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第二次落第后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一晚上多次起来哀叹,勉强睡着了却因时间太短,梦中都来不及走到家。曾经两次在长安落榜,只能用泪眼看长安的景色和鲜花——这与他及第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来看看其他落第者的作品。晚唐著名诗人许浑以《送杨发东归》为题写道:“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一纸乡书报兄弟,还家羞著别时衣。”同乡杨发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于是连离家时的衣服都无颜再穿,其沮丧、羞愧之状跃然纸上。此外,写过类似诗作的还有陈子昂、王维、杜牧、卢纶、钱起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科考,还是今天的高考,都无法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应试者一生的成败。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屡试不中或终身不第的名人。人生无毕业,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迎接各种考试。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理应成为人们的共识。
泰山天烛峰比如游泰山,你从红门上红门下,有缆车自然省力,这就像考生金榜题名,可是你要全靠步行从东北麓上山,就像落榜后走些弯路,却可以看到大小天烛峰、将军山、罗汉峰和奇石清泉等很多美丽的风景,并且同样可以登上泰山顶峰。
您是否有高考落榜的经历,结果是一蹶不振还是发奋有为?如果您即将参加高考,在心理上做了怎样的准备?
(原创不易,如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