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文化习俗原来染指甲在
指尖上的风情:“美甲”起源于何时?原来唐宋两代就已经十分流行
“习俗”简言之就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居住地域、饮食习惯、文化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习俗”在形成过程中也会有很大差异。
如果用现代观点去看待古代风俗习惯,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地域文化差异性。由于古代社会地广人稀交通和文化都比较闭塞,所以就很容易在一个限定区域内,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亦或文化。这其实就是古代习俗文化产生的原始契机。
笔者认为如果将这种极具地域限特色的习俗文化,推广至古代社会中的“天下九州”。那么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习俗就会相互融合,进而变成古代中国习俗文化的基本雏形。可以说历朝历代的文化习俗,都有相互继承、发展或颠覆等特性。
当不同朝代、地区、价值观、生活习惯水乳交融之后,极具古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应运而生。并且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完善与发展,最终被印刻上了中华民族的标签。笔者认为古代文化习俗的形成、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广大民众与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
实际上如果从古代文化习俗的形成与发展角度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习俗其实都源于生活。而且也都离不开吃、穿、住、行,以及婚、丧、嫁、娶等各个层面。当然其中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包括祭天以及祭祀各路神仙与祖先。
除了一些比较庄重的祭祀习俗之外,其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文化习俗,不仅可以体现出古代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场景,而且还是一幅充满古代社会人文气息的画卷。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先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其实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历史缩影。
古代社会女性妆饰习俗之“美甲”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怀有敬畏之心。无论是秋去春来的似锦繁花,还是顾盼生情的窈窕淑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事实上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女性,虽然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之下个人地位并不高。
但是她们在世人心目中却是世间美好事物的化身,唐宋两朝诗人也曾不遗余力的用诗词去赞叹她们的美貌。《孟子告子上》中曾有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的女子,怎么可能不让人心动呢!
1.古代女性妆饰习俗之“略施粉黛”
为了展现个人气质与风情万种的女性姿态,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女性几乎,都会千方百计的绽放别具一格的迷人魅力。她们的爱美之心一点都不逊色于现代女性,虽然古代社会“美容”尚未形成产业链。但是为了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依然发明出了很多具有妆饰女性美的护肤品。
螺子黛、画眉墨、口脂、妆粉、胭脂可谓应有尽有。古代女性使用这些独具古风韵味的护肤品,不仅可以让妆容看起来更具古典之美,而且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时,也会让拥有爱美之心的君子为之倾心。
2.独具古风韵味的“美甲”
(1)唐代女性用水仙花”染甲”
相信很多现代女性对“美甲”都了如指掌,所谓“美甲”其实就是指甲美容。比如,通过修理让指甲变得更加光滑有型,同时也会在指甲上描绘或粘贴图案。作为一种时下最受欢迎的指甲美容美容形式,其实早在大约年前就已经流行于唐宋时代。
被誉为“诗鬼”的晚唐诗人李贺曾创作过一首《宫娃歌》,这首诗歌描写的就是唐代女子用凤仙花“美甲”的经历。他在这首诗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李贺不经意间看见邻家女子对烛染指于是信笔成诗。
《宫娃歌》中所描写的唐代女子在烛光下”染甲”经历,可能是古代女性用凤仙花“美甲”的最早记录。李贺作为一位悲情诗人能够以如此轻便的诗风,去描写唐代女性”染甲”的经历实属不易
实际上除了李贺之外唐代诗人张祜,也曾在《听筝》一诗中写道“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这首诗歌中的“玉笋红”其实说的就是,唐代女子用水仙花”染甲”之后的指甲形态。
(2)宋代女性染红指甲已成风潮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所以生活在宋朝时期的老百姓,相对来说思想与精神层面也比较开放。女性不仅可以进行多种社会交流,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妆饰自己。染红指甲在宋代女性群体中非常流行,甚至一度形成了风靡全国的时尚风潮。
随着这种风潮不断被宋代女性推向时尚高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这首诗其实描绘的就是端午节时,宋代女性用凤仙花染红指的风俗。
实际上关于宋代女性”染甲”的记载还有很多,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这段记载非常直白的描述出了闺阁儿女,将用凤仙花捣碎染指甲的经过。
凤仙花就是“指甲草”这一线索,更加明确了古代女性用凤仙花“以染指甲”的史实。虽然用凤仙花”染甲”未必会有现代“美甲”图案丰富,但是“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八个字,却证实了古代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其实一点也不比现代“美甲”逊色。
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也曾撰写《十二月词之七》一诗,他在诗中写道:“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这首诗写出了清代女子在七夕染红指甲的习俗。
(3)元代女子用“凤子花”染指甲
而元代文学家陆琇卿创作的《醉花阴》,则细致的描绘出了元代女子用“凤子花”染指甲的具体过程,并且还将其中的美态与神韵描写得淋漓尽致。
“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这首词的大意为在凤子花盛开时节,元代年轻女子就会采摘其花瓣,然后放入金盆中将其捣碎取花汁。
当时女子染指甲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先将花瓣捣碎然后取其汁水,并将棉布浸入花汁中染成红色,然后将染色之后的棉布包裹在指甲上,这样经过一个晚上的浸染之后,银色的指甲就会被彻底染成深红色。而这些被染过色的指甲看起来就像“数颗相思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古代女性用花汁”染甲”之后,不仅可以让“柔荑”一样的纤纤素指更具美感,而且还可以从点到面的提升个人气质。古代女性”染甲”其实就是现代女性熟知的“美甲”,虽然看起来没有现代“美甲”方便,但是却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
笔者认为从唐宋时期一直到满清社会,古代女子虽然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爱美之心。无论是涂脂抹粉、描眉画鬓还是染红指甲,她们从来都不会轻易放过能让自己锦上添花的机会。
这种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正如《孔雀东南飞》中所言,“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白皙修长的手指染上了“花色”,嘴唇上涂抹的口脂鲜艳欲滴,摇动着匀称而又极富曲线美的腰身,这种美仿佛浑然天成一般。
3.蔻丹之美不可方物
“蔻丹”在古代其实就是指染过颜色的指甲,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染过指甲的纤纤玉手。古代女子比较常用的”染甲”鲜花为凤仙花与千层红,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鲜花染色效果特别好,而且给指甲染色之后颜色也特别美艳动人。
当凤仙花与千层红开花之际将其花瓣摘下,放在罐子或瓷碗中反复研捣成糊状。然后在花泥中加入适量明矾充分搅拌,并将其放在棉布中并包裹于指甲之上。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给指甲染色的效果。
这其实也是古代女子发明的天然“美甲”方法,用花瓣染过的指甲不仅会呈现出诱人的红色,并且还会让两双手充满馥郁芬芳的花香。如果能与这样的女子执手相伴,相信整个人生也会充满无限的花香与幸福。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在周朝时期,其实就已经形成了“美甲”思想。只不过当时的“美甲”多位贵金属打造,并且还会在这种外置指甲上镶嵌宝石。但是这种所谓的“美甲”其实是一种身份象征,只能在王公贵族女性群体中流行。
后来随着时间发展以及审美观不断进步,人们对“美甲”越来越执着。从唐朝开始“染甲”就变成了一种风尚与习俗,在当时社会“染甲”不仅是一种美的象征,同时也是显示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当时官员皆用装饰性金属假指甲显示尊贵地位。
到了明朝之后古代女性“染甲”材料趋于丰富,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凤仙花、千层红之外,阿拉伯胶、明胶、蜂蜡等都成为了“染甲”原料。相对来说明朝时期的“染甲”技术,也要比历史中的其他朝代更为高明。
结语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与进步古代社会中的文化习俗,也在不断完善并加入了很多符合当时社会,民生、祭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因此而衍生出了独具中国古代特色的习俗文化。笔者认为虽然在这些无法计数的习俗中,有很多看起来极为严肃的风俗习惯。
但是如果大家用心去探究就会发现,其实也有很多既符合百姓生活有富有乐趣的习俗。比如,古代女性“染甲”就是一项极具趣味性的文化习俗。虽然俗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笔者却认为这其实也是“女为悦己者容”的一种表现。
《古代妇女染指甲琐谈》
王义芝《古代敦煌的奇异美甲习俗》
张自中《古代闺中妇女的染指甲》
胡星儒《中国古代美甲漫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