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宫廷七夕节,民间情
七月七,七夕节。杨柳岸,南风轻抚,蝉音阵阵。一阵微雨过后,夏季荷香笼罩京城大街小巷。这是一年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女儿的柔情绰态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彰显。夜幕垂,鹊桥会,皎月归,两岸烟火阵阵。在这个小城老街上,有情人执手徜徉。文人雅士对月抒情,浓情萦绕中写两行情诗,直抒胸臆。
清代《月曼清游图》册中的一幅《桐荫乞巧》图中,清晰描绘了京中“七夕”风俗。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也叫“丢巧针”。这一点,与针线有关的“乞巧”活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江畔暮雨纷纷,夕阳西沉,京城侍郎杨府里的姑娘们终于按奈不住欢喜的内心,她们用天河水洗漱完毕,水光潋滟中,年轻女子娇美的容颜瞬间让人不忍逼视。再拿出几个月前就已在成衣铺子里订制的精美服饰,梳个漂亮的发髻,带上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一番下来,一个个本就处于妙龄的女孩更像是仙女下凡。
姑娘们围坐在一起游戏,或吟诗作对,或祭拜乞巧,或猜谜打趣,那场景,简直美绝!待到夜幕沉沉,牛郎织女星在黑布般的夜空中更显璀璨,姑娘们嬉笑赏星,诉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对于这些名门贵女而言,美食、美景、美人相伴更需要有雅致的美乐相随。于是古筝、琵琶等乐器助兴,美音绕梁,久久难散。
清代,七夕节当天,妇女们忙于祭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这就不难解释,郑大枢为何有《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
京城之地对七夕节也颇为重视,每年七夕节,京城内还会专门举办各样七夕庙会。庙会上甚至还会专设舞台,台上摆放各样巧果。这些巧果制作者,均为姑娘,她们每人集资若干,抽空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在初六那一日杂以针线、脂粉、古董、珍玩、花生、时果等列于庭内八仙桌上,供人评赏。
在这一夜,几乎家家都会设置乞巧桌,街坊四邻都可前往各家参观。
欢庆至半夜12点,便是织女下凡的吉时,此时张灯结彩,姑娘们拿着提前制作好的多孔针,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针,对月引线,谁先穿针引线而过,寓意谁最得巧。随后迎七姐,拜牛郎,这便是整个七夕的高潮,到处是欢乐祥和的气氛。再欢宴一番,人们才会散去。
除却“丢巧针”、祭拜织女牛郎这些活动之外,盛行于唐宋的“喜蛛应巧”或曰“蛛丝乞巧”同样盛行于清代。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这样一项活动,对于常年被束缚于闺楼中的小姐们而言,实在有诱惑力。
是夕,家家户户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无论是云英未嫁的小姐还是觅得良缘的妇人,都沿墙慢走,在瓜藤之下寻找蜘蛛,在找到心仪的蜘蛛之后,将其放到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若谁寻得的蜘蛛结网最圆,网丝最为严密均匀,则寓意主人最巧。
为了能获得最巧的美满祝福,尚待字闺中的杨家二小姐日暮微垂就已经开始行动了。她在墙角瓜藤,走廊葡萄架寻找看起来最合适的蜘蛛,就连门口的蔬菜园子都不肯放过。终于让她找到了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蜘蛛圆肚微挺,四肢有力,色泽油亮,杨二小姐对其甚是满意,唤来丫环,急急忙忙将它装到盒子里。剩下的就是等待,能否顺利结网,能否结出最漂亮的蜘蛛网,一切都是未知数。
除了乞巧,姑娘们还喜欢在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天初亮,闺阁儿女出门去牛郎庙中上香,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上香上头香,则许愿方灵。为了能赶上头香,多数的大户人家天还未亮就派小厮出门去寺庙中早做准备,而夫人、小姐们则在后面坐轿辇匆匆赶路,甚至有些人家为一柱头香而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头香不仅仅关系着许愿是否灵验,更多的是经济、身份的象征。
对于普通人家,头香本就争不来,尽早去庙里烧上一柱即可。而后回家,将花盆里开得正艳的凤仙花摘下,放入瓷碗中,用木杵捣碎成糊状,再取少量已经制作好的糊状物覆盖在指甲盖上,使用透气度适量的树叶,如构皮树叶包裹手指,用棉线扎好。翌日拆开,指甲如花红。
姑娘们也喜欢在七月初七这天,寻一种特殊的树—皂荚树,用它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更能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其实无论是用花草染指甲还是用液浆洗发,这不仅仅是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是对婚姻、生育的一种信仰。
比较有意思的一种七夕民俗属于山东。七夕当天,山东一代有贺牛生日的习俗,追根溯源大概是因为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故而,这一天不仅仅是乞巧节,也是牛生日。
七月七,牧童睁开惺忪睡眼,早早地牵牛下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似乎预示着这一年的喜乐、安康有了着落。老牛在田地里辛苦了一天之后,被牵到了山坡上,这里青草茂密,远处小河流淌,绕村而过。老牛吃得欣喜,牧童左顾右盼一阵后,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簇娇艳欲滴的野花,疾步过去,很快就采了一大捧。野花编成花环,挂在了牛角上,而后就要回村了。村口早早地聚集着一群人,每人牵着一头牛,牛角挂着鲜花,这是当地的习俗。七夕这天,要根据牛角鲜花够不够鲜艳,花环够不够独特新颖选出最佳来。
歌舞玩闹方罢,已有人从笼屉里端出了新熟的佳肴美食,盛于盘中,绕牛走一圈,以示对牛的敬重,而后大家聚集在一起,享用美食美酒,充实而满足的幸福感在空气中蒸腾。
和民间的喜乐略微不同,皇宫里正在为一场祭祀忙碌着。在七夕之夜,皇后作为举国最尊贵的女人祭拜牛郎织女,祈求降予富贵。
这一天御花园早早地就热闹了起来,礼部月余之前就已经将祭祀需要准备的东西列表呈给皇帝及皇后。
小内监在御花园中忙碌摆放“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和“天孙织女福德星君”等牌位及香案、供具等。用三只羊、三只猪、三石米饭做贡品,再摆上香烛、酒礼、楮帛等祭祀鬼神。
有小内监将蜡烛摆放在荷叶中间点燃,或用琉璃做的数千盏荷花灯摆放在道路两侧,有高僧在一边演奏梵乐,作禅诵。随后皇后亲自行拜祭礼,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皇后祭祀结束后,各宫内院里,乞巧等活动才刚刚开始。
和民间的传统一样,格格们吩咐小厨房做了各色点心,盛着美酒,月下焚香祭拜。对于这些女子来说,普通人家渴望的富足不是他们要祈求的,美好姻缘才是她们内心最殷切的渴盼。
从民间到宫廷,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多与“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这一节日不仅包含了妇女乞求智巧的古俗,而且演变成了民间自发组织的集团民俗活动和由此产生了繁缛的祭神礼仪。
从古至今,这样的节日总是充满了柔情蜜意,也增添了几分少女情怀。炽烈的夏日里,透出的是少女欲语还休的娇嗔。
欧阳茜茜/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