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人说起你熟悉的苏州话
当“古人”说起你熟悉的家乡方言,你还觉得古代那么遥远吗?
苏州话是吴语中的一支,享有吴侬软语的美称,但现在还有多少本地的孩子能熟练掌握苏州话呢?这段吴侬软语难道要成为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了吗?
中国文化IP工作室蜃楼志studio为此做了方言保护计划短片《姑苏琐记金缕衣》和姊妹篇《姑苏锁记懒画眉》。
《姑苏琐记金缕衣》
《姑苏锁记金缕衣》故事背景在明末崇祯年间苏州府,讲述古代出阁女子与绣娘之间的惺惺相惜,其间融入了苏绣的传统工艺、冬酿酒的稻食文化等细节,将古代生活场景中节气习俗的复原与方言的音韵之美融合起来。
《姑苏锁记懒画眉》
《姑苏锁记懒画眉》则撷取明代隆庆年间,爱好昆曲的年轻厨娘,因烹制“蟹斗”错过府上的伶人表演,后偶遇伶人并赠其吃食,最终伶人为她独唱一曲《玉簪记琴挑》的故事。短片同样采用人工智能吴语旁白,以“懒画眉”的昆曲曲牌为题,佐以民俗、美食、园林等诸多古代苏州府的细节加以打造。
为了再现历史的真实质感,创作团队访古探幽,从灶台、砧板到笼屉,都是真实使用过的旧物,保留了寻常人家的烟火气,引领观者重回姑苏,重塑传统美学。
短片因昆曲而成,借昆曲曲牌,既表露了旧时历史故人对昆曲的热爱,也彰显了昆曲繁盛之时苏州城的文化风貌,在“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的声韵中,细细体会故事传递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朴素情感。在精致雅秀的苏式生活中,召唤温良、和煦的传统美德,这又何尝不是彰显方言背后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呢?
延伸阅读
女主厨娘在年龄的设定上比较年轻,所以发型参考明代容像画中留发侍女的造型,在头顶上编发挽成一个小髻,四周头发自然披下。出门听昆曲这场戏中在原有的发髻基础上插戴了一些比较华丽的花头簪,而在厨房中厨娘需要干活以及避免做饭时产生的油烟沾染所以去掉了这些装饰,仅在头上包着头巾保护发髻。其他侍女则统一梳着双丫髻,这种发髻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都是侍女的专属发型,二小姐的打扮则是参考明代版画中梳着云髻的女子,在双环的发髻前插戴一只正凤也是当时的流行。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最早由元代末年的昆山人顾坚创立,年被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昆剧创造了几百年的艺术辉煌,产生了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享誉中外的作品。在清代乾隆中后期,花部崛起,昆曲走向衰落。年《十五贯》“复生”了昆曲,此后直到被列为“非遗”、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昆曲才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之中。
难以想象蜃楼志STUDIO是一个民间团体,他们正在以方言短片的形式,来还原仔细考据后的古代风物。
“蜃楼志”STUDIO(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团队微博)的团队名称源自清代同名长篇白话小说,意在传达“那些逝去的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真实存在事件种种,我们只能抓取小小一隅,如塑造梦境一般,带大家窥见时代的一角。”
—FIN—
网络素材组织整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原标题:《当“古人”说起你熟悉的苏州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