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不止现在有,唐朝的彩礼更夸张
年,河北平山朔黄铁路改造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百余座古墓,科考人员迅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说起来,这本是一起再平常不过的考古发现了,又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墓,可我却被这其中一座古墓吸引了,直到今天,依然神往。
在那上百座古墓中,有一座唐墓,当考古人员发掘时,看到墓室中夫妻的骨架还紧紧地手牵着手,经历了多年时光,再轰轰烈烈的爱情,都应该消散在历史的车轮里,可是这对夫妻,竟然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千多年前牵手而逝,一千多年后被人发掘,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免令我浮想联翩。
不如,我们就来说说唐朝人的婚姻与爱情。
法定适婚年龄
我国现在的《婚姻法》规定,男子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子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0周岁,而唐朝法定结婚年龄就要早很多了。
唐朝贞观初年,由于刚刚经历了战争,人口急剧下降,为了增加国家人口,唐太宗亲自下诏鼓励结婚,规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也就是加冠、及笄之年,便可以结婚,还规定丧妻和孀居之人,只要服丧到期,也可以再婚: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报以媒媾,今其好合。”——李世民·《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
所谓丧妻达制和孀居除服,根据《礼记·丧服小记》,男子死了妻子,要为妻子服丧一年,叫做“齐衰(cuī)”;女子死了丈夫,则需要服丧三年,叫做“斩衰(cuī)”。
尽管唐太宗已经发布了鼓励婚嫁的诏书,起到的成效却并不乐观,因为战争带来的人口骤减太多,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进一步降低了结婚的门槛,男性十五岁,女性十三岁即可结婚:
“(开元)二十二年二月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嫁娶》
这道敕令收到了一定成效,开元二十二年,唐朝人口终于和隋炀帝时期几乎持平了,不过要达到隋朝开皇年间的巅峰水平,大唐子民还得加把劲儿,要等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才终于追上了隋朝的脚步,此时,距离贞观皇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余年。
“国家贞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余年,才如隋氏之数。”——杜佑·《通典》
人口恢复较慢,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很大一部分人为了功名,不愿意太早结婚,比如著名诗人王之涣,就是典型的晚婚晚育,他35岁“高龄”才娶了冀州衡山县令李涤的女儿为妻;诗仙李白也是27岁才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诗圣杜甫作为李白的小迷弟,在晚婚这一点上,超越了李白,他30岁结婚,妻子是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妻子比他小十多岁,算得上是娇妻了,老杜虽然一生颠沛,命运多舛,但与妻子杨氏一生相濡以沫,也算是一种幸运吧。还有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是30来岁才娶妻。
结婚六礼
结婚实在是一件太繁琐的事情了,唐人婚礼必须严格按照《礼记》中的制度进行,《礼记·昏义》一篇就是专门讲结婚礼仪的。古人结婚,都是在傍晚时分举行仪式,所以叫“昏义”,昏就是婚:
“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也。”——《说文解字》
我们今天所说的婚礼一词,实际来源于此。
从提亲到结婚是一个长期且繁琐的过程,《昏义》中严格规定了这一套礼仪,叫做“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六礼之外,还有告天地、告祖宗等一系列仪式。
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简言之,就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在得到允许后,男方再带着礼物正式求婚,这叫做“采择之礼”,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定亲,送的礼物不一定宝贵,但必须有象征意义,比如大雁就是必送之礼,因为大雁都是从一而终的,一方死亡,另一方至死不会再找别的伴侣,因此,大雁在古人眼中是爱情的象征。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知也问名是男方到女方家中问姓名及生辰八字,回家后合八字,卜凶吉;占卜完凶吉之后,男方要告知女方。但是婚都订了,只要不是八字太过冲突,也不会随意悔婚,因此纳吉实际上只是为了讨个吉利罢了。
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纳征就是彩礼,今天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天价彩礼,这个恶习,自古就非常浮夸。东汉时期,贵族的彩礼多达30余种,除了财物之外,还有谒文和赞文,就是祈祷的诗词和文章,唐朝就“务实”一些,文章什么的不需要,金银财宝多多益善。
唐太宗就对这种天价彩礼的风俗深恶痛绝,他曾经在房玄龄面前深深地鄙视过那些贵族结婚时讨要彩礼的风气,说这种行为不是结婚,根本就是做买卖,简直有伤风化: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贞观政要》
但你皇帝吐槽归吐槽,你总不能管别人的家事吧,贵族公卿该收彩礼还是得收,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就要把别人的家事管一管,直接下诏规定彩礼额度,各个品级的官员都有严格规定,三品以上不得超过匹绢,八品以下不得超过50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皇帝权力再大,还真管不了家务事,这道诏书形同虚设,收效甚微,到了中晚唐,彩礼之风愈演愈烈,不仅贵族公卿流行,连老百姓也开始追求这种风气,元稹诗《代九九》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代九九》(节选)……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
说代九九的母亲贪财,而且宠爱儿子,代九九的亲哥哥要骑马,但是家穷买不起,咋办呢?把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浪荡公子,用换来的天价彩礼,为儿子买了一匹马。不但重男轻女,还以婚姻的名义,行交易之实,真是令人发指。
请期、亲迎: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顾名思义,请期就是挑选黄道吉日,亲迎就是迎亲。
婚礼
唐朝的婚礼虽然十分繁琐,却极具仪式感。首先体现在礼服上,新郎新娘穿的礼服都有细致的规格,在审美上也和现在大不相同,人们以红色为吉祥,若举行中式婚礼,男女双方都会穿大红色的礼服,而唐朝是男红女青。
礼服为了讨吉利,显示尊贵,男子结婚可以借穿父亲的官服,老百姓也可以借穿绛服——绛色的公装,按规则只有有品级的官员才能穿,但结婚这一天可以破例,没当过官的老百姓,就能假装过过官瘾了,人们习惯把新郎叫做新郎官,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女子的礼服,根据官品也有不同的规则,华钗礼衣是亲王纳妃才能穿的;大袖连裳是给六品以下娶妻、九品以上嫁女所穿;普通人则穿青衣革带,还有一些复杂的首饰等,一应装扮在《旧唐书·舆服志》里面都有详细记载:
“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韈、履同裳色,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
这些着装规则都十分严格,上级可以穿下级的礼服,但下级不能僭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青色就是黑色,但唐朝以后不再使用这种说法,但青色也不是绿色,而是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
催妆男女双方各自穿好礼服,新娘子在家等待着新郎来迎亲,催妆是在迎亲时一项十分风雅浪漫的仪式: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想把媳妇儿娶走,肯定没那么容易,现代人迎亲的时候女方要堵门刁难男方,通常来说只要红包塞够了,门就开了,唐朝人浪漫得多,新郎必须朗诵一首“催妆诗”,来打动女方及亲友,所以新郎最好带着一个文采斐然的傧相——相当于伴郎伴娘。
唐顺宗的女儿云安公主嫁给了刘士泾,当时男方的傧相是诗人陆畅,面对女方的刁难,陆畅了一首著名的催妆诗《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从诗题中“奉诏”二字可以看出,这是受皇帝命令作的诗,可见唐朝结婚的风俗,即便是皇亲国戚,该作的诗也不能少,也可见唐朝的诗歌有多么兴盛。
进门读完催妆诗后,新娘子坐着名为“障车”的马车正式出门了,这时傧相团要齐声高呼:“新妇子,催出来”,新娘子要用蔽膝蒙着头,蔽膝是衣服下摆的装饰,垂到膝盖以下,因此叫蔽膝,用作蒙头就相当于盖头——盖头在南北朝流传,唐代认为用盖头违背古制,因此用蔽膝替代,但是到了宋朝盖头又盛行起来,直到现代人的中式婚礼,依然使用。
新娘下车后,进门前,男方家要在石臼里放三升米,窗户里塞三斤麻,门上放三支箭: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
填粟象征婚后生活富足,塞麻是防止邪祟进入,箭是辟邪法器,置箭于门上,就能去除鬼魅,都是取吉祥之意,之所以选择三这个数,因为三代表天地人之道。
新妇入门后,姑舅(公婆)从侧门出去,再从正门进来,被称作“躏新妇迹”,从新娘子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就是为了沾沾新人的喜气。
然后拜见猪栏神和灶神,猪生得肥头大耳,象征福气,猪栏神可以保佑平安,灶王爷是传统的家神,掌管一家祸福,拜见这两位神仙,自然是祝愿婚后生活富足平安。
最后,夫妻双方拜堂成礼,共结镜纽,就是夫妻双方一起给铜镜穿线并打结,代表永结同心;再各自剪下一缕头发,打结后放入锦囊,这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再由卺童奉上合卺酒——卺就是一个葫芦分成两半的瓢,用彩绳把两半葫芦柄连到一起,新郎新娘各喝一半,然后交换,相当于现代的交杯酒。
接下来宾客们闹闹洞房,就正式进入让人血脉偾张的洞房花烛之夜。一夜无话,时间来到了第二天早上。
拜舅姑
真正考验新媳妇儿的时候到了,唐朝风俗,新媳妇儿过门后,第二天才正式拜见公婆。
“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huò)。”——《酉阳杂俎·礼异》
作黍臛就是做黄米饭和肉羹,新娘借此向公婆证明自己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合格媳妇儿,这才算真正得到了公婆的认可,但是新媳妇儿脸皮薄,面对拜见公婆这样的仪式,往往会忐忑不安,唐朝诗人朱庆馀写过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本意是写考试前的忐忑,想问问主考官张籍自己的成绩怎么样,但他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新娘子,把张籍比作新郎,截取了洞房之夜,等待天亮拜见公婆的一幕,把新娘子扭捏忐忑的心理、娇憨可爱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拜见完公婆之后,还要依次拜见婆家的一切亲属,新娘融入新的家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拜姑舅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隆重的仪式。但也有例外,唐人结婚通常在春夏两季,如果选择腊月结婚,有“腊月娶妇不见姑”的禁忌,新媳妇的身份也就不能立刻得到承认。
至此,一场典型的唐朝婚礼,就基本算完成了。
唐朝人结婚就是如此——行六礼,繁琐而严肃;办婚礼,有仪式感且风雅;拜姑舅,忐忑而又庄重——走完这一过程,不知要用多少时日,而这种种繁琐和庄重的仪式,正说明了一段得到缘分的不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一对新人的初心,就如我们开篇写到的那对唐朝夫妻,想必一生恩爱有加,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