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
一、易读错的字汇总
那畔(pàn)更替(gēng)聒噪(guō)凛冽(lǐn)闲逸(yì)心旷神怡(yí)船桨(jiǎng)木桩(zhuāng)应接不暇(xiá)果实累累(léi)嫉妒(jí)
二、易写错的字汇总
寺:上半部分是“土”不是“士”。
黎:下面左边是“点”“提”,不能写成“水”。
逸:被包围部分是“兔”不是“免”。
暇: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三、重点词语汇总
王孙、停泊、发愁、榆关、河畔、黎明、红晕、漆黑、夜幕、愈发、闲逸、未免、大雁、降临、炭火、火盆、走廊、船桨、榕树、纠正、木桩、灯塔、抛弃、陆续、涨潮、树梢、画眉、满足、踪迹、疑心、羡慕、争执、粗糙、寒山寺、萤火虫、白茫茫、悄没声儿、心旷神怡、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四、多音字汇总
晕:①yùn(红晕)②yūn(头晕)
朝:①cháo(朝着)②zhāo(朝阳)
应:①yīng(应该)②yìng(回应)
涨:①zhǎng(涨价)②zhàng(头昏脑涨)
缝:①fèng(缝隙)②féng(缝补)
悄:①qiāo(悄悄)②qiǎo(悄声)
累:①lěi(积累)②lèi(劳累)
五、近义词汇总
黎明—拂晓漆黑—乌黑凛冽—寒冷
朦胧—模糊和谐—协调感动—打动
急急匆匆—急急忙忙心旷神怡—心悦神怡
陆续—连续茂盛—繁茂照耀—照射
留恋—眷恋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满盈—充满悠忽—忽然嫉妒—忌妒
无边无际—一望无际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六、反义词汇总
暖和—寒冷漆黑—通明朦胧—清晰
黎明—黄昏逼近—离开茂盛—枯萎
静寂—喧闹热闹—冷清新鲜—陈旧
粗糙—光滑失望—希望不可计数—屈指可数
不可计数—屈指可数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无边无际—弹丸之地急急匆匆—慢慢悠悠
心旷神怡—心烦意乱
七、词语归类
1、形容人心情愉悦的四字词语: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2、表示天快亮或刚亮的词语:黎明、破晓、拂晓
3、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4、形容树木繁茂的四字词语: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5、AABC式词语:翩翩飞舞、蒙蒙细雨、点点归鸦、面面俱到
6、表示颜色的ABAB式词语:红紫红紫、漆黑漆黑、雪白雪白、瓦蓝瓦蓝
八、课文重点内容汇总
(一)第21课《古诗词三首》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皎洁的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作者用清晰自然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解读:这两句诗的意识是:竹林中笑语喧哗,是洗衣物的女子结伴归来。莲叶轻轻摇动,是渔船在顺流而下。这两句由听觉到视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十分热闹的场面,这种热闹反衬出了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与我愁思相伴难以入眠。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这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营造出一种意蕴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两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解读:这句词的意思是:山水长远,(将士们)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了,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行军艰难,“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这与下文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已经也由此更加深远。
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解读:这句词的意思是:整夜风雪交加,声音嘈杂,打碎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心,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没有这种风雪之声。“故园无此声”一句虽寥寥几字,却使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思乡之情酣畅地流淌出来。
6、字摩诘,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作居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字懿孙,唐代诗人,诗多登临纪行之作,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
7、《山居秋暝》主题思想:这首诗描绘了秋雨过后傍晚时分山村幽美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主题思想:本诗描写了行军的艰辛和将士们在风雪声中辗转难眠的情形,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二)第22课《四季之美》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解读:这句话中“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出春天黎明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变现春天的气象,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解读:这段话中“最美”和“迷人”都是表达主观感受和评价的,是整段的关键词,或领起,或总结,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夏夜景色的着迷和喜爱。这里作者舍弃了夏夜的“大景”,而钟情于夏夜的“一只两只萤火虫”飞行这一细小景物,于月夜的静态美中表现出一种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解读:这句话描写夕阳映照西山的画面,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内在韵致,展现了秋之美。
4、在作者笔下,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解析:“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原材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哪怕是星星点点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斜照西山时的归鸦和比翼而飞的大雁,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炭火的心情,这是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
5、《四季之美》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述景物的,第1自然段写春天最美的景色,第2自然段写夏天最美的景色,第3自然段写秋天最美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冬天最美的景色,按照季节的先后写景色和自己的感受,使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四季的美,有效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描写某一景色,或叙述某一事件,采用这种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6、《四季之美》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及景物的描写,即春天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是日本平安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至宋的时代)著名的女作家约~约),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三)第23课《鸟的天堂》
1、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解读:此句为景物描写,“白茫茫”形容一望无际的白,可以看出河的宽广。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划桨声比作乐曲,烘托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解读:“簇”和“堆”这两个字准确地抓住了绿叶多的特点,用词准确、形象,充分地展现了榕树的茂盛。
3、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解读:这几句从数量、声音、形状、颜色、姿态五个方面描写了鸟的天堂中的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写出了鸟的数量之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的体形和颜色;“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4、第11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次是在早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读:这句话交代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正因为是早上,鸟儿开始活动了,所以作者才会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这句话为描写下文看到的景象做了铺垫。
5、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和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解析:不一样。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那株大榕树,是一种特定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栖息着无数鸟儿,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在这里,就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中,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堂。
6、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写景文章常用的方法。本课则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比如在第12自然段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对“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使文章的描写全面而有层次。
7、《鸟的天堂》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巴金的散文文字清丽流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充沛。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四)第24课《月迹》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解读: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写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爬”字表明月亮一点一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的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2、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解读:“玉玉”“银银”写月光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3、悠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稍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解读:“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变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使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解读: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5、“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解析:“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月迹》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孩子们在中秋的夜里追寻月亮足迹的故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7、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曾获得我国“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等。代表作《废都》《天狗》《秦腔》《古炉》《浮躁》等。
(五)日积月累背诵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寨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不用着急回家。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内容汇总
五年级第23课《鸟的天堂》笔记,独木成林古榕树,爱树护鸟要传承
五年级第21课《古诗词三首》预习笔记,赏自然美景,品古人情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