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游山日记二则舒梦兰品

游山日记(二则)七月廿八日晴凉,天籁又作。此山不闻风声日盖少,泉声则雨霁便止,不易得,昼间蝉声松声,远林际画眉声,朝暮则老僧梵呗声和吾书声,比来静夜风止,则惟闻蟋蟀声耳。八月十三日朝晴暖。暮云满室,作焦曲气,以巨爆击之不散,爆烟与云异,不相溷也。云过密则反无雨,令人坐混沌之中,一物不见。阖扉则云之入者不复出,不阖扉则云之出者旋复入,口鼻之内无非云者。窥书不见,因昏昏欲睡,吾今日可谓云醉。作者简介舒白香的《游山日记》,是他在嘉庆九年()在庐山避暑时所作,记下了自六月一日到九月十日一百来天的事(末二卷集录诗赋)。《记》中有大有小,有庐山景观,有山中起居,有叙事,有回忆,有骂和尚语,有敬樵夫语,有巧譬罕喻,有透彻议论,文笔清丽自然,涉笔成趣。今节选其中二则,一则记声,一则记云,都带有点分类描述的性质。“七月廿八日”一则记庐山由朝至暮的各种声音,有耳“观”庐山之趣。声音之入耳,比之形色之入眼似更难抗拒,但非心灵虚静之时则不能注意,非有心之人则不能写出。舒白香既对山中之声体察入微,叙声也错落有致:风声、泉声强弱、长短相较,蝉声松声、画眉声远近映衬成趣,诵经声、读书声齐作混杂,风声方止,蟋蟀声又起。一天之内,庐山无时不有声,天籁、地籁、人籁接续交织,皆物从其性,自然而发。庐山之声终日不绝,而独入白香之耳,独在白香笔下斐然成章,此庐山即成白香性情中之庐山。“八月十三日”记“云醉”一则,更见趣味。从来只听说过酒醉、茶醉、烟醉,未曾听说过云醉。单这云醉的名堂,就令人感到新鲜。但如记中所述,“口鼻之内无非云者。窥书不见,因昏昏欲睡”,不用“醉”字又怎能摹其态、肖其状,表达此时感觉?记中写云之驱不散,赶之不出,都还罢了,唯有“口鼻之内无非云者”一句,尤令人觉可惊可笑,不但惊云之无孔不入欺人之可厌,也笑白香被云欺时之可怜。白香是放达之人,故对自己“醉”后窘态也毫不掩饰,大概是既觉无可奈何,也颇有点独能领略“云醉”的自得吧?庐山多云雾,自古皆然。旁人写庐山之云,多现云海变幻之壮观;而舒白香写云,却从口中鼻中道出。如此庐山,才可谓白香实感中之庐山。中国古代一班缙绅先生,直欲把山水游记也当成“经国之大业”去做,写出的游记,便与“汉高祖论”相去不远。还有一班桐城派文人,做游记也要讲究“精洁、谨严”,拘束自己的性灵倒还罢了,还要拘束山水的灵性,读之令人生厌。不少人把姚鼐的《登泰山记》之类当成范文,这里选,那里教,叫人殊不可解。试与白香《山中日记》比较,哪一个有性情,哪一个更自然?高低立判。徐骧在白香《山中日记》的题后中说:“读他人游山记,不过令人思裹粮游耳,读此反觉不敢轻游,盖恐徒事品泉弄石,山灵亦不乐有此游客也。”就是警戒无性情之人不可轻易游山。但我想,不管山灵欢迎不欢迎,此类人山还是要游的,只是须有点自知之明,不去强作、硬作唐突山灵的游记就是了。舒梦兰(~)字香叔,又字白香,晚号天香居士,《白香词谱》的编纂者。清乾隆二十四年(年)生于江西靖安县城西外“世大夫第”(又名“木门楼”)。舒梦兰26岁应试落第后,闭门读书,穷究理学,为子侄们解诗说文。嘉庆八年(年)后,他感叹平生知己凋谢过半,人世之心益灰。遂每年都裹粮出游,曾住庐山天池寺百日,写《游山日记》12卷;过都昌游古南寺,著《古南余话》5卷;访婺源,见青山碧水,撰《婺令余稿》一卷。其他如《湘舟漫录》、《骖鸾集》、《香词百选》等集子,收录的都是他频年游历湖南、桂林等地所写下的散文和诗词。他还将寻祖、悼亲、哀儿的诗文辑录为《秋心集》。舒梦兰晚年好静,深居简出,杜门谢客。道光十五年(年)卒,享年77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1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