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普洱澜沧江畔鹦鹉寨的鸟事
离普洱市公里的澜沧江畔,有个叫芒坝的布朗族山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寨子边的几棵大榕树上,一群可爱的鹦鹉与布朗族村民朝夕相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观,芒坝也因此被称为“鹦鹉寨”。
家门口的“鸟类天堂”
走进芒坝布朗山寨,会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吸引。其中,寨子周边榕树上传来的鹦鹉声最为悦耳。阵阵鹦鹉鸣叫声里,时而还夹杂着画眉、黑头翁等飞禽的叫声,让人置身于小鸟歌唱的海洋。
寨子周围有36棵榕树,巨大的树干由那些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根系支撑,使其坚如磬石,生生不息。榕树抽发出的鲜嫩苞芽和结出的果实,是鸟类的美食之一,这也是村里吸引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坐在堂屋边的走廊上,就可观赏到榕树上嬉戏的鹦鹉。担任“鸟类监测员”的王成家,就是最佳的观鸟地点。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村里已经有冠斑犀鸟等七八十种鸟类,同为护林员的王成和岩团,一起在村寨里建了一个“鸟塘”,供摄影爱好者拍摄。
△大紫胸鹦鹉(资料图,润宁、山岚摄)
每年12月到来年7月,来芒坝观鸟的人比较多。开春时节,红嘴壳的公鹦鹉和褐嘴壳的母鹦鹉嬉戏追逐,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母鹦鹉似骄傲的公主般昂着头,公鹦鹉谦恭地在一旁忙不迭地点头示好。产蛋时,公鹦鹉警惕地站在树洞口,不许“第三者”插足,偶尔会看见母鹦鹉出洞喝水找食。这段时期,鹦鹉“父母”恪尽职守,“家庭”观念极强。而当小鹦鹉出生后,众鹦鹉则消除了门户观念,视小鹦鹉为种群社会共有的新生代,大家都争着去喂食哺养,共同承担起抚育责任。
每年4-5月间小鹦鹉学飞时,是芒坝寨子最热闹的时节。成群的鹦鹉鸣叫着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整个寨子洋溢着一片鸟欢人乐的景象。王成管这叫“开会”。“高山榕就像鸟儿们的会议室,鸟儿们一大早便商量着‘今天去哪儿觅食?’兵分几路,分工协作。”王成说。
△大紫胸鹦鹉在空中飞翔
经鸟类专家鉴定,这群鹦鹉为大紫胸鹦鹉,学名德拜鹦鹉。它们有着轻盈的体态,流畅的线条,鲜亮的羽毛,婉转的歌喉,稍加训练就能说会唱,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为更好地保护这群鹦鹉,近日,普洱市政府、思茅区政府连同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还运来了3棵大榕树栽种在村里,为鸟儿们提供新的筑巢点。
△芒坝布朗山寨被称为“鹦鹉寨”
传承多年的“护鸟”习俗
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看来,森林鸟类能在人类的家园旁边和谐相处,得益于老百姓较好的保护鸟类意识。
芒坝寨共有60多户多人,绝大多数是布朗族。过去,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采松脂,即便守着清贫的生活度日,他们也不伤害鹦鹉。据寨子里今年已74岁的王巢贵老人讲述,在他爷爷小时候就有了这群鹦鹉,人和鹦鹉相伴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着。奇怪的是这群鹦鹉数十年来种群数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只左右。寨子里的人猜测,不捉不捕也不见死掉,莫非是离群分居迁徙了?
△大紫胸鹦鹉羽毛鲜亮、体态轻盈(资料图,润宁、山岚摄)
卢文介绍,以前专家对鹦鹉的野外观察研究是间歇式的,以为鹦鹉一年只有一次繁殖期。后来,保护区在芒坝寨子安装了监控设备,监测得出的结论是鹦鹉有两次繁殖期。“老百姓所称的‘浑水鹦鹉’在雨季繁殖,‘清水鹦哥’在旱季繁殖。”卢文说,遗憾的是浑水鹦鹉因为孵化较难,加上繁殖期间树洞潮湿,容易遭到蚂蚁等昆虫破坏,成活率比较低,这是鹦鹉的数量一直不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幼雏出生后,鹦鹉“父母”需要花一个半月左右时间教导其如何觅食,这期间总会有幼雏遗落在地上,甚至不慎摔死。
王成和岩团都有施救落地幼雏的经验。这些年来,他们先后救助了十多只大紫胸鹦鹉宝宝,并在其成熟后帮助它们重返自然。
养护大紫胸鹦鹉宝宝就像照看小孩。岩团会细心地把米饭嚼细,然后一点点地给鹦鹉宝宝喂食。这些米饭不能沾油、盐。每天,岩团还会仔细观察鹦鹉宝宝的粪便,生怕它拉肚子。待长大一些,则喂一些成粒的米饭和瓜子。每当鹦鹉宝宝们长大,该放归山林时,岩团都会舍不得。“但每天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觉得我救助过的鸟儿似乎又回来了,在向我问好。”
△王成在巡山护林的同时也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