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漫谈之四考生眼里的阅读难题,究竟
古有华山论剑,今有考场竞技。
高考硝烟未尽,掩卷静思:在阅读领域,谁才是“阅读高手”呢?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化,既有数字阅读日益普及,又有应试阅读变化莫测,还有很少被提及的高品质阅读。
尽管众说纷纭,关于阅读,我们不必人云亦云,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一下客观而冷静的分析。
一、数字化阅读是潮流,也是漩涡
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自然也包括阅读方法。
在海量信息面前,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模式正逐渐被数字阅读所取代。快餐式阅读、随机性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为这种潮流最突出的特征。
数字化阅读取代的不仅仅是纸质书籍但是,数字阅读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比如,网络阅读取代了纸本阅读,更加方便快捷,但文化韵味却淡了。
“浅阅读”取代经典阅读,读者可以广泛涉猎,但信息价值却降低了。
部分数字阅读渐变成精英阅读,为提升专业素质开辟了有一条新的途径,,与此同时,文化鸿沟也在逐渐加大。
观察数字阅读现状,数量急剧增长,范围迅速扩大,已成燎原之势。
但冷静分析一下,深入思考阅读背后的两个基本问题:
大多数人在读什么?
他们又是怎样读的?
事实上,数字阅读的便捷正阻碍着人们进入深层次阅读,浏览成了主要阅读方式,精读几乎很少问津。
数字化内容日趋碎片化、同质化、趣味化,模糊了阅读方向,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漩涡,令人甘愿随波逐流,不愿停手、难以舍弃,日久成瘾。
数字阅读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最新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对于成人来说,改变意味着自我更新。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无意识的改变意味着偏离教育的主航道,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是对正确学习观的颠覆,其危害性不久就会显现出来。
二、应试化阅读是规范,也是障碍。
自从阅读成为语文的重头戏后,阅读方法被统一成了考试工具。语文课堂里的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应试阅读远非一无是处参加完高考的人,还有几个人继续使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
这就使很多人不得不寻找、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一过程所付出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难以计量。
事实上,应试化阅读是特定时期的阅读方法的选择,其中很多方法本身也具有自身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应试化阅读中的浏览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最常用的精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
这些方式若运用到日常阅读,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比如,用精读一篇课文的方式,去读一本经典著作,一定会获益匪浅。
可惜的是,应试之后,这些阅读方法很少被用到。
很多人在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能否扪心自问:毕业之后,你用学校学到的阅读方法完整地读过一本书吗?
若读过,你不会再去抱怨应试教育,而是遗憾没有完全掌握老师教给的阅读方法。
若没有读过,那最该受到批判的该是什么呢?应试教育,还是人性的弱点?
当然,应试化阅读针对的是特定文本,阅读路径、考查方式和结果,都有一定的规范性,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考试思维。
但考试思维若用在非考试文本上,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曾经感慨,自己做了一道关于自己作品的高考阅读题,竟然不及格。
我想,一位作家的文学素养水平不可能低于一位高考命题者,更不可能低于一位优秀的高考生。
原因何在?
没人回答,也无需回答。
但这就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包括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
不过,就考试质量而言,短期内不一定有重大改变,但难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大。
如不久前,某位语文教材总编放言:未来的高考语文,要让一部分学生答不完考卷。之后,响应者云集。但数亿学生的心里,又多了一块石头,还挺沉的那种。
应试化阅读何去何从还未有定论,但增加数量一定不利于提高质量,这是规律。
若想让阅读成为所有考试的助推器,还要从阅读品质入手。
三、高品质阅读才是阅读的最好境界
与常规阅读方法相比,高品质阅读无疑是最难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
首先,高品质阅读是主动阅读。
在阅读时,阅读者要改变阅读主体,放弃旁观者身份,以书中主人公身份进入内容搭建的情境,从作者的视角去观察、体会阅读文本。
比如,阅读司马迁的《史记》,要从司马迁历史学家的视角去思考历史;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要从鲁迅思想家的视角去分析社会;阅读爱因斯坦的《自述片段》时,要用爱因斯坦科学家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与伟人同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无与伦比的境界。
其次,高品质阅读是一种思维构建。
常规阅读时,我们往往会被作者带进他的世界,与他同行。
阅读任务有两个,一是从书籍里学习他人的知识,二是运用新知培养自己的思维。
比如,受作品观点启发,让自己联想到更多类似的东西,就是发散思维。
阅读过程中,使自己产生不同的观点,就是批判性思维。
令自己产生相反的观点,就是逆向思维。
让自己产生更好的观点,那就是创新思维。
上海世茂深坑酒店第三,高品质阅读是一种逻辑起点。
一般而言,选择一本好书,就建立了一个阅读逻辑起点。
读完这本书,然后去读作者其他的书、书中推荐的书、作者推崇的书。
把作者作为自己的导师,跟随他的脚步,进入导师的视野。这时,导师的视野就你的世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世界。
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高品质的阅读逻辑起点,由此延伸、拓展,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范畴,
同理,这本书的作者也可成为一个阅读逻辑起点。
以唐宋八大家为例,我们知道八大家是谁,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著作、思想等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逻辑阅读过程,要完整,不能有缺失。
唐宋八大家认识了八大家,就基本掌握了唐宋文学的核心和整个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一首诗、一篇文章的孤立知识点上。
这种具有一定逻辑性的阅读有什么用途呢?
且不说这种阅读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仅看高考语文的试题选材,你就会发现:有关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出现的频率之高,是十分惊人的。
年高考语文甲卷:文言文阅读——《苏轼传》
年高考语文乙卷:古诗阅读——王安石《读史》
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阅读——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
年高考语文甲卷:古诗阅读——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南
丰先生即曾巩。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阅读——苏轼《和陶归园田居》
年高考语文甲卷:古诗阅读——欧阳修《画眉鸟》
……
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走进高品质阅读。这就是阅读逻辑的起点。
高品质阅读,可以带我们走进高品质的世界。这就是阅读逻辑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