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点唇,涂脂抹粉,古人弄妆梳洗忙

读《红楼梦》中,就发现书中有许多对女儿家装扮的细致描写。比如,第四十四回中就有这么一段。

平儿看见一盒胭脂,也不是—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来,淘澄净了配上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

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单单一个胭脂,制作流程便如此精细,可见古人对于装扮之事的上心程度不一般。

其实,古人,无论男女,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在外出或会见宾客时,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打扮自己。

“女为悦己者容”,此“容”即“打扮修饰”的意思,可见人们很重视打扮化妆,特别是女子。

早在先秦时代,女子已开始使用胭脂,并出现画眉、点唇的风气。如《战国策》记载“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楚辞》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

当时的女子喜欢将白粉涂在脸上,使肌肤洁白柔嫩,故当时有“白妆”之称。画眉的方法则是先将原有的眉毛除去,再用颜料在原来眉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型。

此外,人们还注意到了嘴唇的修饰,用红色的口脂来美化嘴唇,即点唇。《神女赋》(春秋宋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说的就是对女性嘴唇美的赞赏。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容颜妆饰。据《事物记源》(宋高承)记载,秦始皇时,宫中的女子都是红妆翠眉的打扮。

到了汉代,化妆品的贩卖,说明女性化妆已经有了普遍化。

传说,汉桓帝时有个叫梁冀的大将军,他的妻子孙寿就是以擅长打扮闻名的,堕马髻,与“愁眉”、“啼妆”的面妆相配合,让她更加妩媚动人,当时的妇女都竞相模仿。

“愁眉”、“啼妆”,便是当时流行的打扮。所谓的“愁眉”,是将眉毛画得细长而弯曲,眉梢向下,好似皱眉一般;而“啼妆”是在眼下涂上白粉,好像刚哭过似的。

与前代在双额上涂抹朱粉不同的是,此时出现了粉末状和固体状的铅粉,即所谓的铅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的特点,深受女性的喜爱。

额黄也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化妆品。秦朝是额黄的萌芽期,“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花子”就是表示额黄的一种。

汉代时额黄的颜色和款式更为丰富,比秦朝更为流行,至少已经是宫廷中的一种化妆习俗。如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汉皇迎眷词》:“豹尾车前赵飞燕,柳风吹散额间黄”。

从汉代起,我国女性就偏重修眉与描眉,是中国女子画眉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张敞画眉”的典故就出于汉宣帝时。

是说,京兆尹张敞和妻子十分恩爱,每天都为妻子画眉毛,而且技艺十分娴熟,画出的眉毛十分漂亮。当时的汉宣帝得知后为此召见他们,将他们树立夫妻恩爱的典范。

当时的眉形是比较多了,有八字眉,远山眉等等,眉式有长眉,这种眉形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受成帝宠爱的赵合德,最喜欢画“远山眉”,远山眉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

汉代时期人们对唇部的美化也已经很普遍了,点唇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所谓点,就是在下唇中间部位,涂成一大圆形点,借以改变原有嘴形,使唇变薄、变小,看上去就像樱桃一般,娇小红艳而且亮丽可爱。

当时,人们将做唇脂的材料--朱砂与动物油脂混合,不仅达到了防水,亮丽的效果,还能够很好地滋润嘴唇,功效可与我们现代的唇膏相媲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文化氛围趋向于浪漫、洒脱、自由,人们对美的观念也由质朴趋于华丽,从自然转向雕琢。

当时流行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最典型的面妆要属“额黄妆”,所谓“额黄”就是将额际间涂黄的妆扮。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额黄妆。

据说,额黄和佛教的流行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人们非常崇尚佛教,金黄的佛像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妇女们纷纷效仿,把额间涂黄。

此时期的画眉风尚,基本上承袭汉代,以画长眉为主。在魏武帝时期,开创有“仙娥妆”,眉头相连,称之为“连头眉”,这种眉式一直延续到齐梁时期。在唇饰方面,魏晋时期一般以小巧精致为美。

隋代女子的妆容比较朴素,一般只有宫中女子才浓妆艳抹。不过到了唐代,奢华、靡丽、大胆的社会风尚,使女子妆扮整体倾向于浓艳和开放。

唐时,女子以胭脂作红妆的风气盛行。此时的女子一般都是先涂上白粉,再涂上胭脂,大多偏好浓妆,称为“妆红”。

除此之外,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眉黛等妆饰手法。

黄妆即魏晋时期的“额黄妆”。额黄,在唐时是非常的盛行了。卢照邻在《长安古意》写道“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李商隐也在《蝶》中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花钿,是在额头双眉之间用各种材料剪成鸟、虫、花、叶等图案,款式各异,贴于额间。

斜红是指在脸颊上,鬓眉之间画月牙形,也有标新立异者,画成残缺状,像伤痕,表现出一种残缺美。

面靥又称“花靥”,靥,即靥辅,即妆成的酒窝。女子在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样子,如月形,如钱样,有的还用金箔、翠玉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在脸上。

唐代女子好红唇,且点唇造型种类繁多,以娇小为尚,最美观的是樱桃小口。

有白居易诗为证:“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小蛮是白居易的两个小妓,分别以嘴美、腰软而受到宠爱。这两句诗也成为形容中国女子美的首选佳句。

隋唐时代的女子眉饰的样式有许多种,长眉、粗眉、桂叶眉、八字宫眉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在大唐时期,美甲开始了流行。古代的女子非常喜欢蓄甲,为了保护修长的指甲而不被折断,就用护指套在指甲上。做护指的材料有竹子,芦苇,甚至金,银等金属。

当时女子还学会了染甲,她们一般都是用某种植物的花或叶,如凤仙花、指甲花等,把指甲染红。诗人李贺《宫娃赋》中“花房夜捣红守宫”,指的便是宫人捣花制作染指颜料。

总之,纵观历史,隋唐时代女子化妆艺术发展得如火如荼,各种眉形,唇形,配上不同的发型,色彩浓淡不同的双颊,还有形状各异的妆魇、额黄、花子等,造就了女性脸部妆容的多姿多彩,可谓是中国化妆史上色彩最浓重的一笔。

到了宋代,虽然擦脂抹粉依然是脸部化妆的基本要素,但是美学思想与唐朝大不相同。

受朱程理学影响,无论男女,整体形象从华丽浮夸开始向清新自然、朴实雅致转变,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朝。

这个时期有点特别之处就是女性开始穿耳洞,戴耳饰。

到了明清时期,女子的面部妆饰没有那么华丽而富于变化,而整体上偏向于秀美、清新的造型。

就像明代画家唐寅所说的“鸡蛋脸、柳叶眉、鲤鱼嘴、葱管鼻”,是衡量女性美的标准,追求的是秀美,清丽的造型。

清朝时期女子的打扮也崇尚清丽、端庄、秀美。从当代的各种仕女图中所看到,面庞秀美、弯曲细眉、细眼、薄小嘴唇,是当时的审美。

其实,中国古代的男子也流行美容化妆,只是化妆程序相对简单而已。

比如,曹植每次外出或见客,都必须先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取水自讫,傅粉”。

还有魏国尚书何晏也非常爱美,史书上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粉白不离手,以便随时随地可以补妆。走路的姿势大约也婀娜多姿,还要一步一回头观看自己的影子。

魏晋时期的公子哥们一向酷爱化妆,还一发不可收拾。中上层的公子哥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并以此为荣。

在唐朝,也有很多诗歌中记载,皇帝常把各种面脂和口脂分赐给官吏的事情。如刘禹锡的《为李中丞谢赐紫雪面脂等表》写道:“奉宣圣旨赐臣紫雪,红雪,面脂,口脂,豆澡一袋。”

由此可见,“涂脂抹粉”,喜欢化妆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也不是女人的专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无限想象力,制作出各种各种的化妆品,为的不过是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古代容妆术历史悠久,是一种普及大众的艺术,是个人的名片,也是凸显时代审美情趣的一种表现,值得一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7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