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巧手制衣多计法镇雄苗族简介
苗族——巧手制衣多技法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州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线路是从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上个世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感叹:“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本世纪苗族作家南往耶写道: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生命和祖先,自五千年前开始,爬山涉水,经历于难万苦,从中原到元贵高原甚至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泪养育古歌和神话,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早在多年前,就有苗族迁入镇雄。现镇雄境内苗族有白苗,花苗两大支系,大多居住在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大杂居,小聚居为主要分布形态。到目前为止,全具只有中屯乡没有苗族居住。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共辖28个乡(镇)个村(社区》委会个村(民早3小组,有汉、彝、苗、白、回等18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万人,其中苗族户,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二位。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镇雄境内苗族语言属西部方言(川黔滇方言),分属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现时在中国的苗族采用的文字是中国语言单位在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的拼音文字,采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示。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有多种样式。苗族服饰是一种铭载着原始苗族人民历经磨难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是一种”穿在身上的史诗”,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标志。从总体来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据介绍,苗族刺绣艺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名叫诗兰娟的苗族妇女,为记住南迁的历程,每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江河都在自己的衣服某个部位缝上一个记号:在渡过黄河时在自己左手袖子缝上一条黄线,渡过长江时在右手袖子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在胸口上绣一个湖泊形状的图案,大花代表曾经住过的京城,交错的条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还有水井、水塘、道路等等,因此,苗族刺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川黔滇苗族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画于布上,然后以蓝靛浸染,水煮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客、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鱼裂使布面出现特殊的“冰纹”。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饰和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芦笙是苗族的代表乐器,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多年的历史。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6年5月20日,苗族刺绣、蜡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雄县苗族的年节,以前主要是在农历十月,称“苗年节”。“花山节”又名(踩山节)是苗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举行。结合汉族过年的实际,镇雄县苗族从正月初一到初三也举办“花山节”活动,又叫“踩花山”。节日期间,有唱古歌、吹木叶、吹口弦、挑花、打秋千、斗牛、赛马、斗画眉、斗鸡、打陀螺、打鸡毛键等传统活动,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芦笙舞。苗族芦竿舞虽然受手持芦笑的限制,上身变化小,但脚上动作繁复,种类特多,层出不穷。不论从力度和动作的美,线条的变化,节奏的转移等各方面来看,都称得上美妙绝伦。如今党和国家贯彻“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都有共同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平等权利,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和各民族一起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家园。
上一篇文章: 不在五行之中,摒弃三界之外,六道无神,非 下一篇文章: 一千多年前的高考从妆罢低声问夫婿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