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妆丨愁眉啼妆,东汉流行以娇弱为美
公益中科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来源于东汉元嘉年间曾有一场以病态为美的时尚运动,“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记载道。这场时尚运动因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而起,“京都翕然,诸夏效之。”汉桓帝元嘉年间(公元年——年),京城的妇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就是把眉毛画得细而曲折。啼妆,就是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像哭过了一样。堕马髻,就是把发髻梳在一边。折腰步,就是走路的时候做出双脚承受不了下身的样子。龋齿笑,就是笑的时候好象牙齿痛,虽然内心很高兴,也不尽情地放声大笑。历史上,啼妆被当作是另类的面妆,从东汉到隋唐都有文字记载,可是具体怎么化没有实物资料,所以我们靠文字来推敲“愁眉啼妆”。首先是愁眉,《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服妖》记载道“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愁眉是在八字眉的基础上做演变,细而曲折,因为这个眉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眉形,所以孙寿当时画应该是剃掉了本身自己的眉毛。然后是眼妆,“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也就是说要画出好像刚刚哭过的样子,那到底是用什么薄拭目下呢?汉代的化妆品不多,有敷面的妆粉、脂泽,施朱的胭脂、朱砂,画眉的黛,还有点唇的唇脂。用排除法可知汉代最有可能用的是胭脂或者是朱砂。唐代的泪妆是“施素粉于两颊。”但是泪妆源于开元天宝年间,区别于啼妆,所以最先排除的是妆粉。脂泽是用来涂发和护肤的香膏,涂在目下很快就会被吸收,不易显现,而要表现近似病态的愁苦,双颊可能就不再施朱了,改用胭脂或是朱砂点染泪痕,显得楚楚可怜。最后是唇妆,因为这是一套病态美妆,所以如果画一个红润而鲜明的朱唇,也就不会有医人以为是洛阳街上的女子生病了。所以薄薄的施一层朱,再用妆粉敷白,配合龋齿笑,会更合宜一些。由孙寿的“愁眉啼妆”还衍生了一系列新词语,如“愁蛾紧锁”“孙寿折腰”。孙寿长得很美,她的丈夫梁冀在桓帝时期又是权倾朝野的外戚,所以她化的“愁眉啼妆”虽然怪异,但是也能理解为何会引领时人效仿,开启一场以病态为美的时尚运动。不过后来,随着汉桓帝诛梁氏,梁冀孙寿夫妻双双畏罪自杀,后世又将“愁眉啼妆”定性为“服妖”,预示天下之变。乱世出奇妆,究竟是不祥之兆,还是统治者式微,民风开化,各有理解吧。
上一篇文章: 东莞唯一一等奖松湖少年民族管弦乐团受邀 下一篇文章: 天胜集团广东区域纹绣事业部部长纹绣名师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