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方之言83益阳话里头,邪事子的邪
05:09打吅·邪古华《醒醒老爹》:“人晓得怕丑,晓得扯画眉眼,晓得躲到黑角落去打啵。”原注:“打啵,即亲吻。”湘方言讲亲吻、接吻为“打啵”。这个“啵”不过是表示亲出来的声音,写为“白”也不妨。梅县话讲“斟嘴”,广州话讲“嘬嘴”,南昌话讲“嗅嘴”,建瓯话讲“密嘴”。北方方言里也有将“打啵”写成“打嘣儿”的。西南官话里,“打白”写为“打吅(bēr)”。“吅”就表示两个“口”亲在一起,非常形象生动,值得推广。吅,《说文》:“惊呼也,从二口。”后来学者以为是喧或嚣的本字。字典注音xuān时同喧,注音sòng时同讼。中国古代为礼法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般情况下公众场合男女之间的亲热举动是被禁止的。但是,情与性是人之大欲,往往禁而不止。于是,男女之亲往往转入地下,文献少有这方面的记载,到明清小说,才较多写到男女之间的亲热情景。常用的词为亲、亲吻、亲嘴,“接吻”是引进西方文明之后的较为正规的表达。“吻”的本义是嘴唇,尤其是嘴角。吻作为动作,过去主要是指亲吻婴儿,在婴儿嘴边亲,发出“bo”的声音。如今影视的吻戏越来越多,受之影响,人们吻的行为越来越公开,花样也越来越多。益阳人将亲吻的“亲”漫读为“秋”。“亲一下”就成了“秋一下”,亲得太酽,会被说“太秋哒”。而所有亲昵的举动,不论男女之间还是大人与小孩之间,都叫“liā”。比如上面读“秋”的“亲”,都可以换成“liā”。这个“liā”到底该写为哪个字呢?最容易想到的字是“嗲”。嗲,字典解释为“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与可作动词的“liā”,有所不同。于是,只能在更大范围里寻找。“lia”的读音,普通话只有一个“俩(liǎ)”,且是口语读音。而益阳话里读lia的常用字有谢、斜、邪、泻、累(音调有不同)。考虑这5个字的字义,当“亲昵”用的“liā”,应当写为“邪”。这种“liā”的行为、意识,从传统、正统观念上讲是“不正”的、邪的。传统经典《弟子规》里有许多行为规范,都强调一个“正”的理念,而“liā”的动作,不论是大人与小孩之间还是男女之间,都“不正”,只是程度不同。比如我母亲就曾叮嘱过我:“崽女不要秋(亲)得太多,会秋(亲)得冇屁用去!”确实,现实中小孩亲得过多过酽,过于娇气,难得谙事,难得自立。小孩在大人面前撒娇谓之“放邪(liā)”。而男女之间的“liā”更往往有“邪”相伴,是不用说的。说两个佐证。新婚之夜的“闹房”,益阳人叫“邪(liá)房”,就因为闹房往往有“不正”。又比如,民间有捉烧火佬的习俗,事先朋友商议时会说“今天要捉得他来,邪他一家伙!”甚至,某人中了奖,朋友想要他请客,也会说“要去邪他一下!”而被“邪”的人可能会回敬朋友:“你们邪得一点名堂都冇得!”有成语“以疯作邪(liá)”,指借着疯的状态做点出格的事。比如喝醉了酒时,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叫“吃酒放(装)疯”,就是吃酒之后,放纵自己,将平时的情绪发泄出来。益阳还有“邪(liá)事”一词。“邪事”,就是不正经的事。但在方言语境里,“邪事”往往用为动静、下文的意思,如对方已经答应了什么,自己正等着,但等了好久还不见动静,会说:“咯只人,何搞还冇邪事呢?!”不假思索的起哄,或者跟在别人后面提同样的要求,这种行为也叫“邪”。这种人会被批评为“邪事子”。如他给了人一块黑茶,不远处另有人听到了,也来要,他会说:“只有你,邪事子一样!”邪,liá是白读音,liā为漫读音。“邪”也讲成“啧”。“啧”本是旁人看到“邪”的行为所发出的声音,引申为动词,指“邪(过分亲昵)”的动作。如“你们要啧,回去啧好吧?”调皮、顽皮的孩子,一般被称为“顽皮子”,也称为“邪壳子”。只是此处的“邪”读到了四声。(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字幕的支持)主讲人简介:谢国芳,益阳沅江人,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益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其方言研究专著《益阳方言寻根说字》为益阳市社科重点项目,获益阳市社科成果特等奖、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如果您有方言想求解、不同理解想探讨,欢迎识别
上一篇文章: 5本腹黑总裁甜宠文我要全世界都知道,你是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168.html